言文结合,文道统一

时间:2022-06-14 04:17:10

高中古代散文(之所以采用古代散文这一术语表述而不用“文言文”,主要是想强调它的文学的属性)阅读教学不能蜕变为文言翻译释读。从基本属性看,不管是用“古代散文”还是“文言文”的概念,二者的共同之处首先是“文”,而非“言”或“语”。因此高中古代散文阅读教学不能退化为文言文翻译,不应停留于琐碎的字、词、句的释读和串讲,而应着眼于文言语感夯实、语篇鉴赏分析、文化视野探究这三个层面,指导学生掌握形成语感必要的语识,掌握语篇鉴赏分析的策略,培养文化视野探究的意识。

在此处,我并不想过多地在大层面的理论上讨论。只就文与言的结合谈一点自己的感想。中国古代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开始以来,一直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也应借鉴古代创作时所用的一些手法来进行阅读分析。下面就“春秋笔法”在教学过程中由语言到情感的细读作一简要分析。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笔法,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我们在上《郑伯克段于鄢》时可从分析文题入手,明确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简单的言语,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再比如,《项脊轩志》这篇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这样就文中相同处、差异处、矛盾处、中断处等前后比较,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归有光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从语言入手,一字不肯放过,悟出微言大义。这种经由文本直达文章的背后深沉的情感的研究方法,才是我们在文言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去达到的。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语文组)

上一篇:谈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下一篇:信息技术之分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