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6-14 04:12:14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作者简介:王莉珺(1988-),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人,教育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中国传统蒙学读物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体系的物质载体,如何审视传统蒙学教材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多元启示,是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三字经》为例,主要从蒙学概述、基本内容、现代教育启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三字经》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蒙学教材;三字经;现代语文;教育价值

一、古代蒙学教育概述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谚语,正反映了从婴儿时期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思想。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代的贾谊明也提出:“早喻教”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儿童心灵可塑性大,在其还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先入为主,及早教育,会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将这一阶段的教育称为“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在汉代已基本成熟,宋代达到高潮,并逐步推广到庶民子弟中,除少数为贵族子弟特设的小学外,多数由民间自由办学。

办学形式主要有“教馆”、“坐馆”、“家塾”、“私塾”、“义学”等,主要以识字、习字为主。唐宋以后出现了季节性蒙学。元明时期,又出现了在乡村组织中设立的“社学”,主要对民间十五岁以下幼童进行教育。明代对社学更加重视,多次广阔社学,讲授习俗礼仪。

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学习,以识、写、读、背为主,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注重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道德品质,以礼为教。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臣礼仪”等。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对生活礼仪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都是强调从基本做起。

二、《三字经》的基本内容

宋之前,蒙学教材多以识字为主,到了宋代,科举制及书院制兴盛,蒙学教材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形成各种门类。如《三字经》是一本综合知识类蒙学教材,在宋代以至于后世都广泛流传。章太炎先生在《重订三字经》题中赞到:“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各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教果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点,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一)识字教育内容

《三字经》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生识字,全书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共376句,1128字。与南北朝周兴嗣所著《千字文》相比,其字更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实用性强。再与《百家姓》相比,《百家姓》仅100字,但生僻字较多,《三字经》的识字普及率更高。

(二)礼仪教育内容

《三字经》中有明确的礼仪教育内容,书中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到“首孝弟,次见闻”,其中也给我们讲述了黄香、孔融的故事。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今天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三字经》高度概括了人们应当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核心——三纲、五常和君臣十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集中在一块,但也不过于分散,为避免道德说教之嫌,其内容安排自然,水到渠成,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易于接受。

(四)历史知识教育

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至“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作者仅用288个字便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进行概括,言简意赅。虽篇幅短小,文字朴实,但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更替,及其兴衰成败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历史,又方便记忆。

(五)基础知识教育

《三字经》除阐发伦理道德、为学做人、修身养性外,还涉及数学、自然、生活、名物性状、文史典籍等。数方面,有“一”、“十”、“百”、“千”、“万”的基本概念;自然基本常识方面“三才”、“三光”、“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旅”等概念;文史、典籍方面,有“四书”、“五子”“六经”等。全书用字不多,却包罗万象,可称为“微型百科全书”,蒙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个人素质。

三、《三字经》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周谷城先生所言:“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和教育价值。”蒙学读物不论在内容选择还是教材编写;不论在知识灌输,还是兴趣鼓舞;不论在习惯养成,还是人格模塑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屡遭质疑、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探讨传统蒙学读物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具有积极意义。

(一)《三字经》的编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1.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积累了宝贵蒙学教材编写经验,从《汉语文教材概论》一书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是综合性教材(如《急就篇》),逐渐到专门性教材(如《百家姓》《名物蒙求》等)的过程。这些教材为我国后期儿童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材料及编写经验。

2.《三字经》中运用的教育模式为后世推崇。全书语言琅琅上口,运用浅显易记、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弘扬中华文明。书中并不是一味教化,而更多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给儿童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比较符合儿童天性,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三字经》中体现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

《三字经》很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教育方法上因势利导,量力而行。更多的从具体细节入手,如“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并根据当时的教学状况,明确提出要教蒙童讲解义理,考究实事,正确断句,读诸子百家应“撮其要,记其事”。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本,要学会选择重要的学习,并牢牢掌握。

(三)对语文学习的借鉴意义。

1.古今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但更多的是相通点。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字词识别、书写理解与运用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活动。近年来,我国语文在各方面都有发展,但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性质和功能却没有根本改变。如识字是语文传授和学习的根本,是读书、写字、作文的基础,这在古代蒙养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古人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后进入阅读,且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早在宋代,朱熹就倡导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从小培养儿童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案桌整洁,爱护书册。既提高了读书效率,也促进了儿童身体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当代,很多要求都被淡化了,孩子学习成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进行学习研究。

2.《三字经》的语言形式,三字一句,四句或六句、八句一韵,抑扬顿挫,对学生背诵很有帮助。当今语文教学,忽视并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忽略学生感悟架空分析。语文学科重在积累,“死记硬背”让学生积累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和段落是很有必要的。全书通俗易懂,接近白话文,举的很多故事也都家喻户晓,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很容易被掌握。(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吉林教育科学,2001(5).

[2] 蔡育婷.浅析古代蒙养教材《三字经》的现代教育价值[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8).

[3] 刘占泉著.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应麟.《三字经》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6] 蓝光中.读《三字经》的笔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7]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全人教育” 下一篇:利用创新情景模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