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4 02:43:39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无处不在,在太原火车站、大街小巷随处行可见……对此,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管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他们的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我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运用文献分析和实践调查的方法归纳出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形成原因,并对国内外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外国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提出了我国在对流浪乞讨的社会救助方面的问题,重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流浪乞讨 社会救助 解决办法

根据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第2条规定,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没有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不是现代社会才有,从古代一直都有,也并不是只有我国才有,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普遍和大量涌入各大中小城市,使乞丐问题严重化,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

一、国外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流浪者最多的国家,城市流浪问题是个大问题,面对这个大问题,美国鼓励流浪者自食其力。美国的《反乞丐法》对流浪乞讨人员作出了种种法律限定。实际上,美国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们为流浪者提供食宿,还提供住房、就业、心理治疗等多方面的救助服务。

传统上美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制非常严格,根据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来区分,失去劳动能力的流浪者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帮助的,有劳动能力但是拒绝劳动的流浪人员被认为是不值得同情的,这样区分后,流浪乞讨人员中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值得同情的人。

外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实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外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上,都体现了大致相同的原则:一是无偿救助的原则,无偿的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救助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保障每一个公民的福利;三是救助的平等性原则,救助过程中不能有歧视,防止一部分人无法得到救助;四是助人自助的原则,有劳动能力的提高劳动技能,重新回归社会。

二、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上面介绍了国外的救助实践情况,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现在看看我们国家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情况,提出一些问题。

(一)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甄别困难,救助的针对性不强

我国目前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甄别仅依赖于《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样是存在缺陷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甄别救助对象是有争议的,其中能同时符合细则中的四个条件(即是否符合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是否无亲友投靠,是否享受城市低保或者农村五保,是否正在流浪乞讨度日)的流浪人员特别少,他们中很多并不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而是一些在城市遇到各种临时困难的人员,如到城市打工没有找到活的、遭遇抢劫、偷盗的、寻找亲友没有找见的等生活上临时有困难的人

(二)救助的宣传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部分居然都不知道有救助站,更别说知道救助站在哪了。再者,救助站多建在偏远的地方,又没有设路标,114服务平台上也没有,甚至路边的交警都不知道,确实不容易发现。可见,救助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应加大救助站的宣传力度,让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都知道救助站,到那求助,以解决其相应的困难,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做好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的政策建议

以上说明了我国目前在对城市流浪人员社会救助方面的问题,针对解决该问题的以下建议希望能对做好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有帮助。

(一)明确救助的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突出救助的针对性

对救助对象进行分类救助,对不同类型的流浪乞讨人员采取不同的救助办法,同时也在相关救助办法中规定夸大救助范围。如对于儿童、老年人、精神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返回原籍,并由流出地区给予社会保障;对于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但面临生活困难的人员也纳入救助范围,积极给予救助;对于职业乞讨人员进行管制,必要时可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劝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他们介绍工作,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犯罪活动。也可根据求助者各自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救助,突出救助的针对性。

(二)加强救助站的宣传力度

加强救助站的宣传力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在火车站、繁华的街市设立醒目的标志,写明救助站地址、救助范围、救助热线等内容,让广大市民和流浪乞讨人员一目了然;其次,购置一些面包车,车体上大大的写上“社会救助”和热线电话,并有喇叭重复宣传“社会救助,保民生”,经常停放在火车站、繁华的街市,同时放宣传资料,方便市民告知、引导求助者自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再次,招募一些志愿者经常到街上劝导职业乞丐,使他们另谋职业,这样一来,可以净化乞讨市场;最后,在去往救助站的路上设立路标,方便求助者找寻。

城市流浪乞讨现象近年来大量涌现,给我们的城市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对构建和谐健康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较低、在劳动市场中竞争能力较弱、甚至会受到不平等对待或者歧视。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只靠管制,更多的的是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程胜利.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J].社会,2004,(9).

[2]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光焱.构建和谐社会与财政改革基本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5).

[4]姜平平.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学分析[J].蚌埠党校学报,2006,(4).

[5]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地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