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要素

时间:2022-06-14 02:23:03

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要素

近几年,科教节目在数量上明显增长,节目类型日益丰富。以央视科教频道为代表,国内不少电视科教节目都开始在寓教于乐上下工夫,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收视效果。像《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栏目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观众以及业内人士的肯定,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知名度。但是随着像《走进科学》这样的栏目火爆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评价这个栏目是“伪科学”的,完全是在“装神弄鬼”,不可否认,栏目的确取得了高收视率。但是笔者认为,类似于这些科教栏目,“栏目”二字的意义远远大于“科教”的意义,创作人员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去设计每期节目,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讲好故事、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但是试问,看过每期节目之后,能够获得科学知识的观众又能有几位?“有悬念的故事”已经完全掩盖了栏目中那些微小的科普知识,观众看过之后只是记得了片中的故事,而对于那些科普知识没有任何收获。然而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和彰显。本来科教节目应该以科学知识的传播来向大众弘扬科学的探索精神,促进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却偏离了自己最初的目的和方向。

在这里,笔者想大力提倡的是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所谓公共价值,它最核心的价值诉求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并以全民总体利益作考虑。而不仅仅是收视率。科教节目承担着更多普及社会文化、科学精神的多重价值,当然也需要倡导以全民总体利益作考虑这样一种理念。尽管没有专门的文章来论述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要素及体现,但是从这一理念来看,科教节目的公共价值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要素。由于科教节目是用艺术的方式来传播科学内容的,所以科教节目在对大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兼有娱乐的功能,例如我们经常爱看的《动物世界》,现在的《人与自然》、《discovery》、《探索汇粹》这些大型系列片形成的大制作,一集一个知识点,一集展现一个科学事项,讲明一个科学原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认识科学的兴趣及娱乐。事物的功能和目的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科教节目也是如此。画面作为科教节目最重要的语言载体,担负着准确传达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科学事项、通俗易懂地讲明科学原理,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电视形象性、直观性、艺术性之中的任务。

情感要素。科教节目作为一种以声画传情达意、以影视语言表达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刺激源,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情感体验。在科教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如何根据科技作品的特征和科教节目的属性,诱导和调动受众产生积极的情绪和高级情感,使其在轻松愉快和兴致勃勃的心境中,学会欣赏大自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思想,采撷知识精华,领会科学精神,进而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投身于创造人类文明、改造环境、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运动中。

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吕秀齐认为:“作为一个科普创作大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人文知识。”①科普既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的前提。人们在关心科普的同时,也在关心自身的生存价值、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把“人”和“情”融入到科教节目中去,可以使科普本身变得鲜活起来。

教育要素。科教电影中的教育是大概念,有人界定说科教电影属于国民教育范畴。再分得细一点,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笔者认为对比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谈科教节目的教育手段特点可能容易一些。影视作为一种直观的、拥有许多特殊表现手段的传媒,能够在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实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甚至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手段等许多方面发挥着“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用高速摄影将快速运动的物体减慢,用逐格摄影记录植物缓慢的生长,把一些微观物体的活动用显微的方法拍下来供人观察。专家统计,人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远大于听觉,在这点上,用影视传媒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自然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电化教育的风行就是一个佐证。

毋庸置疑,科教节目的功能主要是科学教育。“科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者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科教节目的任务,是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人们增长才干,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杨力先生这样论述科教节目的功能:“科学和科教节目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回答只能是既让人认识世界,更教人改造世界。它既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力量,或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他既点出了科教节目的功能是“让人认识世界”,同时也指明了科教节目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教人改造世界”。

启迪要素。有些科教节目并不具体地去教人掌握什么技术,而是在向观众传播科学的思想或者新观念。开发智力,引发思路,触类旁通,启迪人们去思考。英国影片《无序》,通过大自然中多种多样的无序现象,引导人们从纷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去寻找、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奇怪秩序,从无序中归纳有序。《上帝是个宇航员吗?》的作者非常认真地用一个近乎荒诞的论点,激发了人们对自己遥远的过去和未来的关注。

不管你是否同意这部影片的观点,都会对考古学、天文学产生巨大的兴趣,并做出超越两个学科的深刻思考。《回声》是一部表现环境的影片,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导演鲜明的自我意识,在影片中传达了自己对草海变迁的深切感受,影片没有介绍如何进行草海保护的具体方法,而是通过一连串活生生的事实,展示了人破坏生态的行为结果。观众根据影片中提供的画面内容,融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痛苦的思考中,得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的结论。影片唤醒了人们的理智。

注释:

①《中国缘何缺乏科普创作大师?》,人民网,2004年9月9日。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论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 下一篇:奥运报道:唱响唱准唱好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