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提升探讨

时间:2022-06-14 09:32:43

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提升探讨

摘要: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众多突发事件和灾害危机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大学校园更是如此。通过对松江大学城大学生防灾的基本现状开展实证研究,以发现大学生防灾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从学生、学校及社会政府角度出发提出对策,来正确认识防灾的重要性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校园;防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5903

0引言

松江大学城作为中国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七所大学坐落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怀揣梦想,离开自己的家,来到新的城市。大学不同于中小学,采取的是集体寄宿制,宿舍集中,人员繁杂。虽然寄宿制能使大学生独立生活,但对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防灾意识来说是重大考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在灾难事故中意识及能力的不足给大学生防灾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大学生防灾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工作、社会加强防灾教育支持力度来切实帮助大学生们提高防灾意识。

1大学生防灾的基本现状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的一幢女生宿舍楼内,由于寝室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导致火灾的发生,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不幸身亡。这起火灾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之后针对大学生的防灾意识工作虽有所提高,但现状仍令人担忧。而2014年12月31日晚间,在辞旧迎新之际,一场踩踏惨祸发生于广场。在此次拥挤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平均22岁,现场人群中的大多数为青年学生。在灾难面前,他们自我保护及救助意识的缺乏,再次凸显了当前防灾教育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纸质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网络问卷98份,收到有效问卷96份。综合有效率92.47%)开展实证研究。

1.1大学生防灾知识和减灾能力的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并未明确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占比达49.01%),而能够了解这些自救方法的人数比例占到31.65%,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自救的情况尚且如此,互救的能力可想而知。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了解自救知识的同学多仅为概念性地掌握却未曾有过实际演练,造成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救知识已逐渐忘却。

在关于宿舍和学校的消防用具了解情况调查中,被调研的553名大学生中,仅有17.18%实际操作过一些基本的自救设备(如灭火器等),37.07%的接受过指导但没有实际操作和演练过,而38.70%的被调研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使用,甚至还有7.05%的大学生不清楚消防用具的存放位置。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对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自我保护等应对突发事件灾害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不仅是松江大学城学生的基本状况,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能力。

1.2高校防灾教育重视度的调查

大学是大学生们离开家庭的第二个家园。作为90后的大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长辈们那样艰辛困苦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此时没有了父母长辈的关心与叮嘱,学校担负起了父母长辈的职责。但是,学校防灾教育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接触到的防灾知识只有校园安全讲座、宣传以及班会、校园网主页等有限途径。

依据相关资料,学校开设防灾课程是提高防灾意识与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如调查数据表二所示:在553份问卷中,近乎一半(45.75%)的被调研大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设灾难教育的相关课程,2929%的选择未开设,仅有6.33%的大学生选择学校已单独设立灾难教育的相关课程。而在补充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开设的灾难教育课程多是个人选修课,覆盖面积不足,授课内容也较为枯燥,部分学生仅以获取学分而非救灾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课程选择。

除了开设防灾教育课程,学校制定的应对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也是防灾的重要一环。调查数据显示:62.93%的被调查学生完全不清楚学校灾害发生后的相关应急预案,仅有5.24%的大学生清楚,其余部分只了解一些,却无法作具体描述。此外一些学校针对应急预案进行的逃生演练,在553份调研数据中,2749%的同学所在学校未开展过逃生演练,58.77%的同学表示所在学校有开展过的预案演练更流于形式。

2防灾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学生个人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学习与生活的相对优越使他们对周遭放松警惕。独立性差、生活能力弱、心理意志不坚定等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标志。个性独立的他们,对相关国法、校规置若罔闻。宿舍明确禁用的如电热毯、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学生为了生活方便仍可能偷偷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忽视细节,极易出现疏漏,而这看似微小的疏漏却足以成为灾害的导火线。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的火灾,就是使用热得快不当。而当真正灾害来临时,大学生怀着会有人来救援的心态而不采取自救互救紧急措施,最终错失了逃生的机会。

2.2高校灾难教育的保障力量不够

纵观高校运营费用构成,用于防灾环境构建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这就可能导致高校仅能做好日常的维护和必要的安全保障,对细微处的灾难应对教育力不从心,如针对宿舍楼、教学楼开展大型防灾演练。同时,受经费约束,无法分配更多的后勤保卫人员在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重点建筑和场所,无法做到专人专项负责,及时进行安全检查。

2.3防灾减灾制度落实不力

相比应试教育,我国已经逐步推行素质教育,但舆论导向仍是更关注学习成绩。因此,虽然一方面国家减灾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早已于2006年下发《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防灾减灾有关的制度,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对大学的灾难应对教育做硬性规定,加之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成绩的侧重,更进一步忽略了灾难应对教育的重要性。多重因素叠加致使高校不够重视防灾减灾教育、学生缺乏防灾意识。

3提高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即在灾难事件来临时如何自救互救、如何运用掌握的知识迅速行动,如何在灾难事故中保持意志坚定、保持沉着冷静,都是学生学校及政府需要重视的。为了有效加强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3.1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能力,学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高校学生传授防灾知识及技能。因此,更多的时候,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学习了解,并将所掌握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利用闲暇时间,透过移动设备,借助随身的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防灾知识。将在学校防灾教育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延展至课外。以兴趣为出发点,课堂上动脑思考并积极参与线上防灾相关话题讨论,更可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同老师进行沟通、反馈,将疑惑或感受说给老师听;在学校安排的防灾演练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听从指挥,牢记逃生安全通道及消防设备的位置;在人流密集区如食堂、教学楼、上下课的路上,同学之间文明礼让,走路骑车都循规守矩,做到文明出行。

而在班级组织活动中,应多把防灾安全活动加入其中。这点可以学习日本学生的DIG(Disaster Imagination Game)――灾害形象游戏,大家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研究题目,通过发挥想象力,动手动脑来完成灾害解决及避难设计图等。通过这样的班级活动,不仅增强了团队、班级的凝聚力,而且班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对防灾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3.2学校重视并落实防灾教育

高校将防灾有关课程安排进学生的培养计划是最为有效的提高大学生防灾知识的方法之一。此类课程最好设定为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如此即可促使全部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防灾知识。那么课程内容又需如何安排?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学生更希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及防灾设备的使用。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上应以防灾技能教学为主,而灾害种类、形成原因等知识可以通过手机游戏、移动平台的有奖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更快速提高大学生防灾能力。

除了向学生传授灾害教育,学校本身也应制定贴合学校的应急预案,并通过包括官网、微信公众等途径告知全体师生。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为了能够在灾害、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人员的疏散,实时统计损失状况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必须注意点是仅有应急预案并不足够,毕竟预案是书面的,是理论的,如不加以实践,不加以配套设施的完善,犹如纸上谈兵。因此,学校需要展开各项工程,如将防灾演习同每一年度的军训内容结合起来;学校重点区域应配备摄像头和广播,目的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能第一时间向师生传达撤离信息,并通过监控实时观察撤离情况,并及时通过移动互联网第一时间消息,增加信息透明度,以减少恐慌情绪的蔓延。

而2014年12月31晚发生的广场踩踏事件发生后,人口集聚而埋下的灾害隐患再次提起人们的重视。此类现象,在下课时间的校园的食堂、教学楼的楼梯及通道处、宿舍楼与学校接口处等却屡见不鲜,人群拥挤严重。值得关注的是,松江大学城部分高校就此问题已制定相关方案并加以实施,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根据不同教学楼,错峰安排作息时间;加大保卫人员的巡查力量及增设安全标志物;拆除宿舍区与校园的围栏,以绿化带取而代之,并增添多个出入口减缓人流拥堵。防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步一步来完善。

3.3政府重视并支持大学生防灾教育工作

就松江大学城而言,七所高校近十万人,各学校的教育资金都非常有限。若想帮助学生提高防灾意识,高校便需要开展防灾教育活动、开展防灾教育专题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而这一系列的开展都需要经费的超额支出,高校会面临力不从心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通过根据高校的综合实力给予财政支持,并提高监管督查的力度,不定期对高校的防灾安全教育是否落实进行检查。

同时,利用科技手段,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方式松江大学城附近有科技馆、博物馆,这给大学生了解科学了解历史起着重要作用。而防灾体验馆的建设或将帮助提高大学生防灾意识。建设防灾体验馆,通过各种静态动态图片,向学生传递防灾知识;也可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通过发行手机APP等手段,模拟火灾、踩踏等灾难发生时的状况,综合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防灾的能力。

4总结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每年的5月12日被确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不仅是纪念地震中去世的同胞们,更是警醒人们时刻保持一颗防灾减灾的心。在上海这样现代化城市里,松江大学城发展至今虽然相对安稳,并没有因突发事件或灾难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也意味着更需要强化忧患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学生、学校及政府只有加强对防灾的认识,对防灾教育的重视,对防灾投入的增加,未雨绸缪,才能有效避免灾难事件,至少在灾害突发事件来临时做到临危不乱。

参考文献

[1]刘胜男,汪行舟.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5):7778.

[2]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1):1318.

[3]铁永功.反思外滩踩踏事件[J].当代贵州,2015,(03):6.

[4]臧梅,李瑞兰.强化大学生防灾意识,提高减灾能力势在必行[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244.

[5]董晓白.日本:自主防灾,燃起学生心中的“防范之火”[J].新安全东方消防,2014,(09):3031.

[6]董佳琦.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项目学习模式视域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路基设计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