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谚语,激活课堂教学

时间:2022-06-14 07:14:55

巧用谚语,激活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学习氛围呢?笔者认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农谚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积累出来的经验结晶。在生物学科中有的谚语揭示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的客观规律,有的阐述了生物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适当运用谚语辅助生物教学能将一些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谚语导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语至关重要,运用谚语导入新课,既可导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使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妙趣横生,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可以引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出生物现象,引用“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引出生物变异现象。再如在讲授营养繁殖的内容时,可引用农谚“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来导入。同样在讲授“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可引用“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谚语。由此可见,谚语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谚语设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进取精神

运用谚语能调节学习的情趣,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可运用“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提出疑问,早上的空气真的那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间在15时—17时。实践证明,把这些生动鲜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来自群众实践的经验总结引入课堂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收到如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三、谚语释疑解难,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时可以适当运用谚语来释疑解难,往往会引人入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可以运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来深刻阐述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常存在着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取食关系而相互联系就形成食物链。教师接着还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讨论后,自己正确写出这两句谚语的食物链。由此可见,适当运用谚语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多种能力。

四、谚语小结,增加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小结适当运用农谚,形式新颖,效果更好。例如,在讲完生态平衡的内容后,可引用“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学生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可引用谚语“黏土赔沙土,一亩顶两亩”小结。又如教师讲完甲状腺激素作用后,可引用边远农村曾经流传的农谚“一代呆,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来进一步说明甲状腺的调节功能。这样的小结不仅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而且对当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复习、整理和提高的过程。

五、留谚思考,增强知识反馈

适当运用农谚给学生留着课后思考,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过“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后,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有收无收在于肥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和“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等农谚。再如教师在讲完“生物的无性繁殖”时可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呢?留课后反思。这样学生既学到相应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由衷地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之,适当运用一些谚语,有助于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但要选用得当,避免牵强附会,还应注意着眼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同时还应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使教学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

上一篇:音乐鉴赏之教学浅析 下一篇: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