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舞蹈艺术表现

时间:2022-06-14 06:20:17

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舞蹈艺术表现

一、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正如鲜花离不开阳光,脱离了人的舞蹈如同空中阁楼,将不复存在。因此,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以形态动作为语言的直观性艺术,美国当代舞蹈教育家吗雷格特・陶布勒尔指出“舞蹈以人体为工具”,美国舞蹈理论家约翰・马丁也说:“舞蹈家不是用钢琴或色板之类的客观器具,他的自身就是器具”。由此可见,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的物质材料便是人体本身,这是舞蹈与其他艺术最关键的区别所在。

二、中原地域形势及艺术特点

在文化历史的长词中,中原文化是以条源远流长的分支问流,散发着灿烂光辉,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细腻。《诗经・小雅・吉日》中日:“中原,其祁孔有”,这里,中原是描写“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中野善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吉日》日:“中原有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以上是先秦古籍中对非地域概念的“中原”一次的解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此时的“中原”有时指中原,有时指中原地区。进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文化历史的长词中,中原文化是以条源远流长的分支问流,散发着灿烂光辉,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细腻。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兼溶众善,合而成体:经过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来往,交流人口的迁徒甚至战争的影响,使得中原文化不断吸纳周边多种文化的精髓,实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强大的辐射力和主导力量影响是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1.涉及面广

一是辐射各地,其核心思想切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但从政治方面,中原文化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变成统一的范本,推广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通过陆路交通的中原文化主要是向东西方个乏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2.主干贯穿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干地位:我们的文化也需要一位领袖的指导。在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融合交流中,中原文化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也由此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如“圆”“和”等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构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礼义廉耻,仁爱之信”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婚丧嫁娶,发时节日”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构成了中华民族放入民俗活动。

三、中原民俗及其影响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波澜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风俗变异。由此可见,中原民俗内容丰富多样,影响深远。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民群众思想,、世俗风尚、道德观念、审美意识、社会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因素的凝聚和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展现。民俗舞蹈具有民俗性,不翁之意,不仅显现民俗舞蹈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且生动揭示民俗舞蹈与人民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二者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联系,所以从地域性、民风性、民族性、民俗性从发分析,挖掘民俗舞蹈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四、舞蹈艺术表现内涵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汉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就舞蹈而言,相对其他少数民族,汉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单一,但却也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其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便是秧歌。

中原舞蹈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就以最具代表性的“秧歌”做一简单介绍:没中原文化都有其特定的风格,“秧歌”也不例外,但一位陈旧便会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失去了活力,失去了个性,不再具有吸引力。所以,编导者为了令观众耳目一新,必须在不改变其主题风格的前提下,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一现代新奇。秧歌起源于民间,是最贴近于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在民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从对汉民族独具特色的秧歌舞的分析中,我们便可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变化。艺术的主体是,表现的也是人,因此,艺术的实质便是人们的本质表现,艺术是人类生命中一朵常开不败的璀璨之花,人从与自然一体的混浊中苏醒,恰如从黑暗的专制下觉醒,所以说回到和重现以本身――这寻根的逆向追求,是最具艺术的现代意义。加大动作幅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秧歌的表现力追求。原始秧歌素材可作为创作基础,但只是创作者主观世界的表达而服务。舞蹈是人类心灵的表达,一个成功的作品必须要摆脱“原汁原味”的束博,在目中程度上对动作加以变形,以此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它更具有巨大冲力。

五、结语

舞蹈艺术与人类生活风雨同舟,悲欢与共,伴随着人类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里,充斥着在人民生活历程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几乎都有舞蹈相伴。民俗舞蹈有声有色的装点着生活道路,伴随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出生到世事。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完美的舞蹈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心”的交流舞蹈的终极目的便是“心舞合一”,不用心跳的舞蹈将会是一次“貌和神离”的滑稽表演。用心去舞蹈,用心去感受,整个舞台只为你搭建,整个晚会只为你而设计所有的鲜花。只有当内心感情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时,人们才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表达那种强烈的感受,舞蹈正是取代了叫喊,这就充分显示了舞蹈动作的抒情性。

参考文献:

[1]袁禾.漫谈中国舞审美形态传统[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0.

[2]袁禾著.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文史哲研究丛刊)

[M].2008年0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4]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杨长春.全景中国――河南:文化大中原[M].外文

出版社,2006年01月

上一篇:论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学生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谈“新人类”现象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