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方法

时间:2022-06-14 04:47:02

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大批从事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各高校为适应市场的需求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并且,该专业已成为各大高校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中不可缺少的独立专业,成为了发展最迅速、最具有活力的专业之一。本文通过营销理论与实践呼应的历史,并通过实际调研来对该专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营销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营销概念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的发展。美国营销协会(AMA)先后公布的四个营销定义对市场营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AMA的前身——美国营销教师协会首次了营销的定义,认为“营销是将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传送至消费者的商业活动”。这一定义在1960年被略微修改后作为官方定义公布,将市场营销正式定义为“市场营销是引导产品和服务从供应商向消费者流动的商业活动”;1985年,基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销在社会交换过程中承担着缩短生产和消费之间距离的重要社会角色”的观点,AMA公布了新的营销定义,认为营销是“对创意、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个人和组织的需要的规划与执行过程”,强调营销是一个规划和执行的过程;2004年,AMA认为营销是一种组织功能,相应地公布了新的营销定义,即“营销是采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都可获利的方式,为顾客创造、沟通和传递价值,并管理顾客关系的组织功能和一系列过程”;而最新的营销定义是由AMA于2007年公布的,即“营销是创造、沟通、传递、交换对顾客、客户、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具有价值的提供物的一系列活动、组织、制度和过程”。每一次定义的提出都会体现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为今后营销理论的研究和营销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毫无疑问,要发展我国的营销理论研究,清楚地理解与认识营销定义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从理论上看,理解营销定义的演进不仅有助于拓展营销研究范围,也有助于构建我国的营销学科体系;而从实践上看,理解营销定义的演进也有助于我国不同情况的企业借鉴西方不同发展阶段营销活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营销管理手段,对营销专业教学方面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一、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及高校认识

1.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市场营销概念的变迁体现了市场营销演变的性质,体现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在《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中亨特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大学学科,而大学的“业务”是存储、传播以及创造知识,且市场营销这一学科要坚持大学的这三大核心“业务”。存储知识是指通过图书馆等的方式将知识进行存储。传播是指通过教学的功能散布知识,并且通过调研等创造知识。亨特认为市场营销学不应被视为一门应用学科,因为界定为应用学科后就暗示着市场营销的学者们应该将自身限定在应用研究中,要做“咨询研究”,即要将现有的知识应用于公司特定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界定就会使得市场营销学知识基础在现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还会使这一学科受到其他学术学科的忽视。市场营销应该被视为一门立志成为专业学科的大学专业,那么市场营销学可以被认为是一系列责任。对社会来说,市场营销学者要具有对客观知识作出原创贡献的追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须受到广泛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不但要对自己及他们任职的公司有责任,而且对其他重要的社会成员也有责任。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构建教学计划时要强调市场营销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即教学计划范围要跨越所有市场营销学的八个分类,而不仅仅是两个微观——规范单元。要确定市场营销的定义,必须准确地界定其所包含范围的边界。通常人们将市场营销局限于营利、微观、规范这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就不是一门科学,并且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三重二分法模型(见表1)则在市场营销学的范围内包括了更广泛的观念,将非营利性的情况也考虑在内,而那些希望将更多注意力投向市场营销学的社会影响的人则能够在宏观——实证和宏观——规范单元中立足。而侧重于研究市场营销学的科学方面的人们也拥有微观——实证和宏观——实证这两个单元。所以,三重二分模型将很多市场营销学观念集中在一起,认为市场营销者是一个由一群观点不同、归属不同、贡献不同的人所组成的多方面团体。从学生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很多学生熟悉经济学中的微观/宏观二分法,也熟悉营利性/非营利性二分法,但对实证/规范二分法却了解不多,认为市场营销学仅仅是广告和个人推销,这也正是在现有的教学中普遍缺乏深入理论研究的结果。三重二分法模型在建立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研究范围的正确理解方面会有很大帮助。

2.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目前,各高校普遍对市场营销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本科层次,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熟悉的业务技能,能胜任推销、市场调查、企业营销策划和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相关领域(侧重于信息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看出,目前许多高校都致力于将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上也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在营销的一线工作、具备具体操作和执行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有专家认为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计划模式的瓶颈,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职业素质,磨练职业能力。这样的培养方案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就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由于在学校里就受到过相关方面的教育,在工作中容易适应。这种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不用于整天沉溺与理论知识当中,实际的技能也得到了锻炼。

二、市场营销专业现状调查

1.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对象选择了三、四年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因为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专业课程,特别是针对大类招生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不足。问卷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认知方面的调查,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和对未来工作的理解等。二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如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的看法。三是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调查,如实践的次数和对实践类教学的看法。四是对教学效果方面的调查,如课程作业布置的接受程度等。问卷共12个选择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包括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所学知识;毕业生适应的工作岗位;人才的培养;侧重理论和实践能力;课程是否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的需要;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实践类课程对以后工作帮助;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课程作业布置合理;考评方式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本研究总共回收问卷196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96.4%。从调查收集情况可看出:学生对于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的认识程度较好,87.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或比较了解;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所认识,93.7%表示一般或比较清楚;对目前的所学知识理解程度较高,96.8%表示一般或比较清楚。但是普遍面临着实践不够的问题,39.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过任何专业实践经历。在课程认识方面,学生在回答目前的实践性课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程度和学校安排的课程符合专业学习的需要两个问题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但在被问及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时,4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太合理,33.3%表示一般。在能力培养方面,高达88.8%的受访者表示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偏少;高达94.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学校的考评方式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81.5%的受访者表示作业布置不是很合理。在对市场营销的特色认识上,学生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该偏向实践。

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利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前对变量进行了KMO取样适合性检验为0.747,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05.082,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达到显著,表示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标准进行因子萃取,并使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以简化因子矩阵,得到专业培养现状的因子载荷阵(见表2)。提取的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专业认识、课程认识、能力培养和特色认识。其中,把培养目标认识程度、实践次数、对工作岗位的认识程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归为专业认识;把实践课程对工作的帮助、课程是否符合专业需要、课程比例是否合理几个方面归为课程认识;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考评方式能否考查学生、作业布置合理程度几个方面归为能力培养;把人才培养的侧重点理解为特色认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营销大师科特勒指出:“营销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核心思维方式”、“营销不仅是一种商业职能,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考如何创造、沟通和传递价值给目标客户群体,并使企业最终获利的强有效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面不仅要重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思维上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能发展下去,能在以后的目标市场中不断发现差异化,发现机会,发现市场。

1.加强学生专业认识,增强学生实习的意识和机会从以上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市场营销的专业认知程度较高,并且形成了市场营销重实践能力的专业认识,但是学生普遍面临着实践次数不足的问题,为此,应该增强学生实习和见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技能,也能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认识

2.加强专业课程认识,关注实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体现一些学生认为目前实践性课程对工作的帮助不大,可对实践性的课程进行改进,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模拟公司的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再发言进行交流,教师总结。在课堂外的实践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在学校建立模拟实训室、贸易模拟室等实验室,用软件模拟出企业的运转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设置方面既要开设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应用性学科,在专业课程方面要努力保持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尽量减少课程设置的重复。

3.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增加社会资源在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课程,最好与公司建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的营销经理担任指导老师,每个学期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并尽可能参与公司营销活动的策划等。在考评方式方面不仅要考查知识的掌握,也要考查能力的锻炼,并且要把重点放在能力的考查。在考评方法方面,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平时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期末试卷的成绩。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尽可能布置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作业。如可以布置调查分析之类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企业、社区、市场等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并对得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说明,为经营决策服务,教师在相应的时候提供帮助。

4.强化专业培养特色,重视大学的职能,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普遍认为应该注重实践,但是在教学方面还是不应该只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也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培养方法,重视思维的培养。结合大学三大核心业务,存储、传播以及创造知识。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科研潜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营销方面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并且可能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上一篇: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行政问责制途径 下一篇:立体化营销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