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村落规划布局安全研究

时间:2022-06-14 12:26:07

江南古村落规划布局安全研究

摘要:生理、安全需求是研究人居环境安全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些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村落选址、布局中往往都具有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江南典型水乡古村郭洞村人居环境安全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古人在村落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采取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规划建设措施,希望能够对当前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郭洞村 风水 人居环境安全 规划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1],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这些也是人居环境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人居环境安全是基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在古村落层面,主要研究村民为实现生理、安全需求,对村落的安全性选址和建设的方法[2]。这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有实际意义,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有借鉴意义。

1生理、安全需求的自然环境选择

1.1合理的村落选址

郭洞村处于两山夹峙之间,东西宽约250米,南北长约900米,自南而北,分为郭上与郭下两座村落,两村首尾相接。郭洞村三面环山,北面留一平地,远处又有左、右青山相拥,形成隘口,状似葫芦,有壶中天地的感觉。上游双溪汇合后沿西山环村而流,把这块宝地的风水包裹得严严实实。

郭洞村先民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了此处地质灾害少、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水源可靠、土地肥沃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等条件。龙溪自南向北从西部环村而过,当遇到大雨时,从山上流下的水多而急,村落入口处的廻龙桥自元代建成以来,就曾两次被水冲毁,但村内很多六七百年的大树却仍然健壮生长,何氏祠堂历经四百多年历史也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村内房屋的建设用地一般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这样就避免了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等自然因素的危害[3]。

1.2稳定的规划布局

郭洞村的规划布局特点就是将“人—村落—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后裔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营造村庄。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廻龙桥聚气藏风,村周植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4]。龙溪从村庄的南、西、北三面环绕,村庄的东面则是高大的龙山,整体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背靠有山,心理感到安全,前面平坦,能够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外界情形。龙溪环村,流至村口,一部分汇集形成水口,水口边建有水碓房。

村落民居在建设中紧密融合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地段规划和景观处理以实现环境的改善,形成最佳的人居环境。这种将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的村落空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的做法,不仅提高和改善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如村落入口面向北,在冬季的时候易受寒风侵袭,当地居民就在水口处种树并设置5m高的城墙,这样不仅起到了抵挡寒风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自身的特色。此外,村中建筑规划整齐,大多坐北朝南,中庭横街南侧、西街西侧的沿街房屋则朝向街道[5]。

1.3有效的环境保护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居住密度本已很高的空间现在更显拥挤,居住用地、农耕用地与山林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紧张。但在郭洞村,村民能够很好的处理三者之间的矛盾,不互相侵占用地范围。村内有很多保护很好的古树,尤其是郭下村两边的山上,自古以来林木昌盛。村落东面的龙山海拔390米,坡度约有五六十度,面积约1平方千米。由于村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植物的重要性,所以先人立下族规保护树木[6]。该山上有很多树龄超过600年的大树,这些大树的存在即可调节小气候,又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使村落避免了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7]。龙山上繁茂的林木使得村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因此,村民身健寿高,平均寿命高达85岁以上,使之成为了著名的长寿村[8]。

2生理、安全需求的社会环境建设

2.1宗族制度

自宋代开始村落聚族而居之风盛行且明清不减。现存古村落基本是由这一时段遗存下来的,因而多以姓氏宗族聚居,以宗祠为村落核心,有创业始祖的传说和家族兴衰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由一脉相承的大一统文化形成的强大的家族凝聚力。郭洞村是何氏宗族聚居地。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规模宏伟,气象肃穆,总面积达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悬挂匾额30块。祠中还建有36平方米古朴典雅的古戏台,飞檐角,壁画辉煌。郭下村还有几座各房派的称为厅的小祠堂。

郭洞村以何氏宗祠为村落建设的核心,村落布局以其为核心点向四周辐射。同时,宗族制度也早已深化到村民心中,反映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族内重要的事宜由地位高的人决定。在宗族的力量和威慑之下,村落布局维持在精心设计的原貌下,新建的建筑也很少打破原有的布局;村内居民之间的矛盾由长者及时合理的解决,村民生活安定。

2.2建筑结构

郭上与郭下两村落内都保存着相当数量的一批明、清两代建造的住宅。其中郭下村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环境与村落格局,村内新建筑不多。村内现存明清及民国的古建筑共71栋、441间,其中明代民宅有37栋、238间,清代民宅18栋、96间,民国民宅9栋、34间。从房屋建制来说,古屋可以分为“一字形”房屋、三合院和四合院;其中三合院房屋是该村古屋的主要形式,约占总数量的60%[10]。建筑内层与二楼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木结构的建筑容易腐朽、蛀虫、燃烧,在房屋的建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郭洞村的木建筑历经数百年不倒,选用的木材是当地寿命长,耐久性强的材料,构架有抗震作用。日常生活中为防雨淋,居民一般在下部包裹防雨材料,有些还做檐廊加以保护。为保护木构架不在外受自然侵害,一般在加砖、土进行围合,最涂白垩。由于房屋排布紧密,街巷较窄,拐弯时容易磨损墙角,因此,很多房屋在墙角处加设防护结构。

2.3战争防卫

在公路开通之前,进出郭下村与郭上村只能走城墙的狭窄城门,这个小城门只能允许两人并排通行,村民的独轮手推车刚刚可以通过。城墙上还建有城垛子,可以在外敌入侵时起到一定的防守作用。

郭洞村没有经历战火的摧残,古村落历经元明清仍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外匪多次入侵村落,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倭寇二三百人来侵,离村只有二三里时,义士何德庆率族人奋勇奔寇杀去,郭洞村免受一场大劫难;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太平军攻打郭洞因守备严密攻不进来、先锋李德利被杀于城墙脚下,二十一日复攻郭洞仍被击退。郭洞村有利的地形成为保护村庄的天然屏障,城墙成为村落的防御设施,有效的阻止了外界对村庄的破坏[11]。

小结

学者Marc.认为传统景观中含有人们过去的记忆,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12]。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居住文化,使得传统居住文化在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中获得新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对郭洞村人居环境安全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郭洞村在选择和创造人居环境方面,充分考虑到了村民生理、安全的需求,创造出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交融的安全人居,实现了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 姚光钰,陈王利. 徽州古村落风水表征[J].古建园林技术,2000,(2):38-42

[3] 张铁成.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风水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6

[4] 何胜云. 双泉古里——郭洞[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

[5] 陈志华. 中国乡土建筑之现状——陈志华教授访谈录[J].中国名城,2010,(4)53-56

[6] 楼庆西. 郭洞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7] 徐红婴,邹勇平. 从天人合一的古生态遗存浅谈生态文化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7(3)234-238

[8] 张立钢. 树多人长寿[J].中国林业,2006(8A)39

[9] 钱杭,谢维扬. 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0] 赵杨. 古村落生态文明[D].广西民族大学,2011.4

[11] 鄢子和. 武义解放前后旧事录[N].今日武义,2012.9.7(8)

[12] Sigrid Helhl一Lange;Strucutral elements of the visual landscape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4):105-113

上一篇:浅谈黑格尔对哲学的生动比喻 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