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时间:2022-06-13 08:49:01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从而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以及人类文化和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是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这一课程标准的设定,把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即“综合性学习”,它包含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著名学者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去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做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课的材料。”他说的就是“大语文”的问题。具体说来,大语文就是指凡对人的语言文字能力、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应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

(三)是语文教学对语文的漠视淡化现状决定的

因为汉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说汉语,会说、会写,表达上不成问题,语文没有什么可学的;即使努力学习语文学科,平常的考试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会考多少,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知道语文学科重要,高考分值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平时即使不认真学习,到高三现用功,搞突击会战也来得及,何必平时浪费太多的时间;语文学科的考试机制制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渗透高考知识点,课堂气氛可能枯燥无味;如果不渗透高考知识点,语文教学又脱离高考实际,让学生在考试中失掉一些分数,矛盾的教学思想,导致对语文学科产生偏见。

因此,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大语文观

(一)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1.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拓展语文教材内容,树立大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可以是报纸、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语文背景,教学语言尽可能与生活实用语言更贴近,教学内容也要更富有时代特征,既注意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又与“地球村”文明有机结合。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课堂教学空间,树立大课堂观。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对准生活,让学生自觉投入生活,他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通过看电影、电视陶冶情操,了解国内外风云……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进行正确、有序的引导,那么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3.研究高考命题方向,落实三维目标,树立大教法观。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曲径通幽的不妨多些提问,深奥难懂的不妨多些讲解,文质兼美的可以以颂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等等。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二)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意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我们所熟知的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也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成功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在首节语文课就要给学生注入大语文观思想,即我们学习语文究竟有什么用途?语文的魅力在哪里?将学生从语文只是字词句、课本的狭隘认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既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学习材料,语文学习更不能局限于课堂,即非语文学科也属于大语文范畴。要使学生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

事实上,让学生树立起了涵盖面深广、内容丰富的“大语文”观念后,在很大程度上已引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坚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念。因此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功夫、在课外有意识地提高语文素养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而且,综观近些年的中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时事、新闻、科技、人文等内容都与其结合越来越紧密,所占分量也呈日趋增加之势,无怪乎有语文老师说:“中高考语文试卷不仅考语文,语文之外的东西,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时事政治、新闻资讯等都已大踏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试卷。”

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大语文观念无论是对我们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极其有益的:它能使我们把人类的思想结晶、科学成果等都纳入我们的教学范围之中,把教与学的视野拓展到教材外的现实中,激发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去选择、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不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学习成绩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大语文观念与语文成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上一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下一篇:天水夹板舞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