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6-13 03:12:4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联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求异性。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协调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使相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习;活动氛围;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思维、驰骋想象。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浓厚兴趣,活跃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采取的方法有:1.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行或长方形;2.把一个三角形通过折的办法转化成两个小长方形。对学生提出的办法教师要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他们顺利展开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猜想,大胆地猜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批梨子,每筐装40千克,可以装56筐,现在只装40筐,要把梨子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列式:40×56÷40-40,或者40×(56-40)÷40。但有一个学生却这样列式:56-40。其余学生无法理解,都笑话他,但有经验的老师却鼓励他把想法说出来,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解法是正确的。根据是:每筐的重量X筐数=总重量,这批梨子的总重量一定,所以每筐的重量与筐数成反比例。现在只有56筐,筐数发生了变化,那么平均每筐装的重量也必须随着变化,把每筐的重量与筐数交换位置,平均每筐装的重量就成了56千克,而原来每筐是40千克,所以现在每筐就比原来每筐多装(56-40)千克。显然学生的直觉猜想是正确的。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性往往是走向成功的阶梯,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验证”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使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坚实基础,必须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及相互联系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思维过程,探究阶段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阶段,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重视这一阶段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时候,可以借用数字卡片,让学生从信封里任意摸出两张,组成两位数,这些两位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实验一定能得出结论:组成的两位数要么都能被3整除,要么都不能被3整除。再让学生做第二个实验,摸3张卡片,组成三位数,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组成的三位数要么都能被3整除,要么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已初步建立,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和数所在的数位没有关系,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呢?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组成的两位数、三位数的数字卡片一旦确定,其实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得出结论: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与组成数的和有关。那么,组成数的和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就能被3整除呢?学生进一步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归纳的过程。

四、借助非常规思路解决的问题,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通过非常规思路解决的问题,巧妙设置疑障,引导学生转化思考角度,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其创新心向。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后,出示下题: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显然,按常规思路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求圆的面积要先求圆的半径,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很难算出圆的半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非常规思路去解题,虽然这题圆的半径不容易求,但半径的平方却是已知的。因为这题中半径的平方实际就是正方形面积,所以圆的面积就很容易求了。诸如此类借助非常规思路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五、借助发散性强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发现多种解答途径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对已知信息通过转化或改造进行发散、派生,以形成各种新信息。发散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具有逆向性、横向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在思维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对推广原问题、引申旧知识、发现新方法等具有积极的开拓作用,因此创造思维更多地寓于发散思维之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地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以便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

上一篇:谈谈对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下一篇:浅论如何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