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6-13 01:46:2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都市人已逐渐厌倦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氛围,渴望去寻求回归自然的感受,而乡村旅游正满足了这些游客的需求,逐渐成为新世纪旅游的热点。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剖析了武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就如何发展武隆乡村旅游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会主义新农村 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l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echanism 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 、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

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基础设施落后

武隆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如火炉镇的保峰村和岩峰村,处于万峰林海核心区域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两村分别有旅游点6处和9处,但交通不便制约着这两个村脱贫致富,其中,保峰村至今仍有2个社不通公路,岩峰村有1个社不通公路,原建的54公里公路基本属于机耕道,路面状况极差,“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

三、促进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并完善机制,依法管理。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立足本地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区域环境资源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加强对外来投资旅游企业的管理,使农民真正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第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对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

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走社区参与模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武隆县乡村旅游要以当地农民为经营主体,坚持当地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保护当地农民全面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农民参与的劳动报酬和社区利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强化对农民参与的资金扶持,同时加强对当地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他们增加经济收入的本领。

3.突出资源特色优势,科学策划,创立品牌

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发展,避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要以城镇居民休闲需要为目标,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形成乡土文化氛围,避免盲目贪大求洋;要加强政府引导,在“农家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及时推动“农家乐”的卫生、排污、采购、促销等方面的专业化合作;要着意培育市场机制,在“农家乐”形成一定经济带动能力的乡村,适时推动接待分工、农副产品加工分工和旅游商品生产分工,实现“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提升。

4.保护与发展并举,突出可持续发展

武隆县的自然景观既丰富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再恢复。因此,在开发中如何保护、挖掘和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做到既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能成功保护自然遗产,这是发展武隆县乡村旅游面临的一个难题。保护与发展并举,强调“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其中保护是核心,是基础。一方面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要以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借助于文化发展旅游经济。武隆县乡村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前景广阔,必须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强化品牌,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放松休闲、接触田园风光的机会,更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必将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小鲁: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07

[2]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

[3]武隆县旅游局:重庆市武隆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 - 2020)[I],2004(12)

[4]李青松 赵 毅:武隆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7

[5]武隆县旅游局:武隆县火炉镇保峰村、岩峰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I],2007,(2)

[6]杨胜明:乡村旅游――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c].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文集,2006:188~19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