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循环经济建设我国中药国际市场开拓

时间:2022-07-13 05:40:46

浅析在循环经济建设我国中药国际市场开拓

[摘 要] 随着全球回归自然的潮流,循环经济的大发展,中药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但我国的中药却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5%,这与我国为中药发源地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使中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变成我国真正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循环经济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中药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中药 国际市场

踏入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全球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作为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回归自然、提倡绿色环保的中药产品也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表面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关于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关系问题,只是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在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类社会自身。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从“自然资源――产品――环境废物”开放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向“资源――产品――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一次技术经济活动的范式革命,而且也是一次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只有整个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根本转变,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环境,并具有资源投入、技术、信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社会物质技术保障,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回归自然”,崇尚天然也正是我国中药的最大优势所在。我国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医疗知识的结晶,它提倡并协调与科学文化和大自然生态文化的发展,中医有独特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这些都符合了循环经历发展的理念,因此,我国中药应紧紧抓住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好时机,大力开拓中药的国际市场。

二、我国中药国际化存在问题

1.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据有关统计,我国中药出口中低附加值、低加工的中药材仍是主要品种,占中药出口比重的64.3%,而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仅占35.7%。世界上其他国际约有170多家公司和40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研发。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拨巨款专门用于“非常观”医药研究开发,并将重点放在中医药方面;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购买单味药材的取味物粗品,然后精致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药理筛选,不少工作已取得很好成绩。德国、英国等国家素有使用和生产植物药的习惯,具有雄厚的资金、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日本拥有60多家汉方制剂企业,其原料药的75%由我国输入,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80%,仅销往欧洲的单味制剂多达200多种。1999年仅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一家的销售额就达到6亿美元,而同期我国整个中药行业出口额为5.16亿美元。因此我国中药的国际化道路是崎岖的,竞争是激烈的。

2.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因此,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的流失。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一方面以合作开发名优获取我国中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将我国的企业拒之于门外。同时,我国很多重要企业缺乏产权意识导致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从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我国著名品牌“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增加了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3.没有建立标准的生产体系

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国家在正常的关税手段逐渐失效后,不断发掘新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最为流行的就是技术贸易壁垒。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要求,如果不按上述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进行生产,则所进口产品会被拒绝进入国内。我国中药生产缺乏完善的生产标准体系,长期以来以手工作坊为特点,生产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生产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也缺乏大工业生产的程序化、自动化水平,不同药厂生产同一品种产品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产品个批次间质量也不稳定,更达不到国际市场对药品的要求。在纳入国际统计局的1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31家,符合GMP(现代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的不到10%。这种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这对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了很大风险。

4.创新能力低下

医药产业是一个技术创新型产业。今年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对传统医药的科研投入,其科研和生产已驶入了现代化轨道。而国内中药厂家、科研院所对中药新药的开发投入不多,尤其对药理作用的研判、有效成分确认、新剂型的改造投入严重不足。国际著名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一般占营业收入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而我国中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1%~3%。低水平的研发投入造成了我国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再加上我国历来注重对传统理论的继承,难以推成出新,研究方法一直不能有所突破,虽然中医理论机构严谨,分析视角独特,但与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所注重的量化统计分析格格不入。这也是我国中药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

1.建立循环经济系统

以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的经济,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正常的生态循环。因此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转变观念,提出“减量经营”,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很多中药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浪费和严重的原材料种植过程中被污染而被很多国家的绿色环保体系拒之门外,因此企业应从中药原材料种植、产品生产、使用出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杜绝对物料和原料的污染,建立产品的绿色环保体系,建立废弃物品的收集、处理、再资源化、再商品化的循环处理系统,扶持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专利制度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对于药品而言,专利所保护的是药品的核心技术特征。在中华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的基础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其现代科技含量,是可以适应现代专利制度要求得到保护的。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如医药配方、现代剂型、医药新用途,甚至是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等应当及时把握专利的申请时机,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同时,在核心专利的周围,也应适当设置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专利,全方位保护核心技术不受侵犯。我国中药开发研究能力的优势,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即以专利的优势,弥补中药品种保护的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这种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中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

3.完善生产标准体系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科技与管理的体现,拿不到这张通行证,公司就无法在国际市场立足,走向国际市场就变为一句空话。而我国药物制剂质量的可靠性得不到认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未通过GMP认证。按规定,到2004年底,为达到GMP要求的药厂将推出制药行业。作为制药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尽快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国家GMP要求对公司硬件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力争进一步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4.加强研发、创新

研发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国中药要走出国门,应具有高效、微量化、便于携带和应用的优势制剂品质,突破中药“丸、膏、汤”的传统制作方法和观念,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同时,组织一个中药国际化联盟是一种有效手段,世界上一些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相关机构,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达成协议,组成一个中药国际化联盟,对中药的品质管理方法、数据库、临床实验研究,来促进中药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冯国忠 唐慧鑫 马爱霞:扩大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策略[J].中国药业,2006年15卷第19期

[2]中国药业面对世界医药市场的尴尬与机遇[J].2004年第13卷第6期

[3]杜建彬:浅谈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3期第18卷

[4]刘张林:我国张药产业的国际化[J].亚太传统医药,2005年第3期

[5]淡亚君:发展循环经济之浅见[J].青海金融,2005年第6期

[6]

上一篇:浅析跨文化商务交际失败的原因 下一篇: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