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影响

时间:2022-06-13 12:33:39

浅析社会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影响

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如同一面最直观的的镜子,总是从特定的角度折射出一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和心理内涵。本文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着重阐释流行语的定义、来源,成因,分析社会流行语折射出的当代青年社会文化心理,最后对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对待及使用流行语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当代社会流行语的全方位解读,加深对社会流行语的理解。

关键词:流行语;社会文化;社会心理

当代社会流行语现象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流行语借助于这一载体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流行语不仅在中国,在创新思维更为活跃的英美国家,更是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的注意。研究21世纪流行语的发展变迁,有助于了解社会表象,探究社会结构,把握社会潮流,丰富已有的分支学科,创造新的学科分支,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分析当代青年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借以矫正他们当中存在的有失偏颇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加迅速地认识社会,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

1.流行语的定义

流行语,作为新兴的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变化,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第二,流行语是一定社会阶段流行很广的语言,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和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短语、句子等,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

第三,流行是指在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或蔓延。流行语则是作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反映,有的是现成词语赋予新义,有的从外语中音译或意译,有的属于新造,有的是缩略短语而成。

2.流行语的来源

流行语的特点十分鲜明,其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来源:

2.1方言词语

方言词语是流行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方言词语进入流行语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如粤语中的“下海”、“无厘头”、“炒鱿鱼”、“拍拖”、“爆棚”、“八卦”等。

东北方言中的“忽悠”、“得瑟”、“急眼”、“唠嗑”、“埋汰”、“削”、“麻溜”、“晒脸”等。

北京方言中的“有戏”、“歇菜”、“侃大山”、“猫儿腻”、“门儿清”、“碎嘴子”等。

2.2外来词语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相互间的语言接触必定会在词语的使用上带来变化。

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许多外来词,如“马拉松(Marathon)”、“飞机(plane)”、“DJ(Disc jockey)”等。

2.3港台词语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台湾的“三通”,港台的语言习惯无形中开始影响着大陆居民。人们开始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港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描述生活现象,如“放鸽子”、“机车”、“梗”、“八婆”、“秀逗”等。

2.4旧词新用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一些固有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词又被挖掘出来,旧有词语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产生新的意义,并运用到各个方面,我们称其为语义泛化。通过语义泛化产生的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如“下课”、“光盘”、“奇葩”、“围观”、“人肉”、“查水表”、“你妹”、“亲”“油菜”、重口味”。

2.5流行语新创造

当前社会上新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贴切地描述它们,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涌入现代汉语的大家庭。

如最近非常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穷矮锉”,还有被央视《焦点访谈》收入流行语中的“丝”“逆袭”等词语,都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青年人中广为流传,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部分人的自嘲心理,值得我们审视与思考。

3.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流行语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雨变迁沧桑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流行语视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见微知著,从流行语中可以窥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兴替,反之,流行语也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且反应敏锐、快捷。

3.1政治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数不胜数的反映国家政策和凝聚着领导人思想精华的词语为人们广泛传播,如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以看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思想解放的程度;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提出,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志着科学重新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近些年来,“民生”、“以人为本”、“群众满意不满意”、“关注民生”、“民心工程”之类的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都是政治层面的流行语,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已经被广大民众广泛使用,十报告中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这些词语的流行,反映了新时期公民对国家政治的高度关注,反映了人们正积极参与投身于国家的政治建设中,反映了人民意识的日益增强。

3.2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流行语作为词汇的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猛烈冲击。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倒爷”、“万元户”、“下岗”、“脱贫”,改革开放深入持久过程中的“A股”、“炒作”、“牛市”、“熊市”、“套牢”等,在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交流中产生的“贸易壁垒”“报复性关税”、“贸易顺差”、“贸易逆差”、“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等词语,2008年的“金融海啸”,2011年的“欧债危机”、“股市泡沫”、“经济复苏”“个税起征点”、“结构性减税”、“用工荒”,2012年的“营改增(营业税改收增值税)”“新型家庭农场”等。与经济相关的新兴流行语的层出不穷,反映了经济政策的变化及经济形势的走向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3.3文化因素

语言文字本身就属于文化,是文化的外化和形式。当今时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电视、电影、音乐、戏剧、舞蹈、小说、网络无处不在,极大地促进了流行语的产生。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逐渐在全球多个国家兴起,我国每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构建了中国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兴建,“中俄文化旅游年”“中法文化年”走进了千家万户。

4.流行语折射的当代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年群体的大力推动,他们是流行语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因而我们可以管中窥豹,通过青年群体对形形的流行语的形态表现,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心理。

4.1从众心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打酱油”一词的盛行。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的回答是:“不关我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由此开来,“打酱油”便再也不仅仅是“拿着瓶子去小卖部买散装酱油”的意思了,而成为了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的意思,相当于“路过”。

4.2从优心理

这里的“优”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青年群体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大都乐意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借用新词新语,反映了他们的从优心理。

青年群体的从优心理可以从流行语的来源及使用上反映出来,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只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能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3求新求异心理

求新求异心理是人类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思想活跃,厌倦规范、统一、一成不变,叛逆的年纪使得他们竭尽所能地追求新颖、独特、个性、自由。为了追求新潮,追求时髦,他们倾向于创造新的词语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凸显自己的价值。奇奇怪怪的流行语在音、义、形上都满足了青年人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而风靡一时。

4.4参与意识

身处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青年人群对于外部世界,对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关心及参与意识。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流行语最感兴趣,这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特点。

5.如何从流行语角度切入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引导

时代流行语的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青年人独立意识的觉醒,也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年群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流行语中折射出的存在于青年群体中的各种心理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当前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吸收新的文化与技术,在尊重青年的个性发展与价值多元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传播积极、向上的时代流行语,引导青年健康的文化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摆在语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5.1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必将对我国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而青年群体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的特性使得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而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十分重要。

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外来文化中有着积极意义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群体自觉抵制低俗化的流行语,做到不盲从,不跟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5.2加强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部分带有消极意味的流行语在青年群体中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不够,对自我的定位不清晰,对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压力没有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疏导工作。

学校中可以设立班级“心灵使者”,注意同学之间的心理变化;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向专业的心理老师求助;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让广大学子能够获取更多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节不良情绪、走出情绪低谷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职业人来说,单位、街道等组织也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考虑到青年人群心理状况不稳定的情况,设立免费的心理咨询,为青年人解除心理上的隔阂和困扰。

我们要相信,随着青年人群生理和心理上的日渐成熟,他们能够甄别什么是文化创新,什么是文化糟粕,最终保留并进入到他们人生字典的不会是空洞、矫情、鄙俗的语言,而会是巧妙智慧而不失平实庄重、新奇时尚而不失理性传统、幽默调侃而不失人文关怀的新语言。

结论

流行语作为语言大家庭的一个主要成员,能够敏锐地抓住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会风貌、语言时尚、文化变迁和民众心理的一张晴雨表、一个风向标。

流行语来源众多,方言词、港台词、外来词都可以加入到流行语的行列中,通过借用、模仿等方式广为使用。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也为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搭建了平台,许多流行语在这里萌芽直至发展壮大。旧词新用和新词创造也衍生出了不少的流行语,或让旧词焕发出新的光彩,或让新的词语加入流行语的家族。

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弥补了现代汉语在交际中表达中的不足,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学校、社会、国家可以用流行语作为突破口,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多方努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 常青.60年汉语流行语的演变[J].语文学刊.2010年第9期

[3] 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4] 夏中华,曹起.汉语流行语产生途径的考察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 王权全.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6] 白建.校园流行语的解读与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7] 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3期

[8] 陈路,李玉,万磊等.首都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状况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2年第2期

上一篇:适应新课标教学,巧衔初高中知识 下一篇:挖掘数学趣味,让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