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12 10:10:09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传统的政治课常侧重的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关注相对不足。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政治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相对更加活泼生动,但是在政治课堂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因此,本文就针对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政治 问题分析 新课程

1课改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凸现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填鸭式”到“放鸭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绝不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甚者认为: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1.2课堂活动的改变,从“少量”到“过量”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提问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忽视了让学生轻松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1.3教学观念上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却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2课堂氛围的营造问题

2.1课堂氛围要服务于实际效果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但是一些老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也带有片面性,政治课堂上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活动结束后学生并不清楚他们学到了什么;过于追求形式化,很多老师滥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参与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抑制;所讨论的问题却缺乏可讨论性,不管难易一律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老师没有直正发挥其引导者与参与者的作用,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活动设计等。因此老师在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是否真正的为实际效果而服务,如果仅仅设计几个流于形式的活动却与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关系,那么这种和谐氛围不要也罢。

2.2营造课堂氛围要遵从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及教学规律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是被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的,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及客观性。老师要课堂上固然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一些老师在理解“和谐”时不全面、不深入,以后一个“热闹”的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课堂,于是无论何种内容、何种课型或者何种问题,均在课堂上盲目的展开活动,课堂上就出现了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学生放任自流,甚至讨论与政治内容不相关的话题,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因此,老师要准确的理解“和谐氛围”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团结、平等与协作,其实现的前提是遵循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老师要彻底贯彻“理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把科学性与人文性和谐融合,从而创设一个真正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

3促进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3.1以生活主题为基础

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这也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例如,新课标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下雪了,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一路上涨,天晴了价格又回落到正常的水平;禽流感期间,鸡的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无人问津,大家谈“鸡”色变。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商品价格会无限制的上涨和下跌吗?学生讨论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采用生活现象和事例导入,学生会感到亲切,新鲜自然,较好地体现政治课中的生活主题。

3.2解惑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学生真正去动脑、去钻研了,主动性与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遇到难题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解惑或者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合作探究的形式多样,可供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一是双方合作探究,即让学生两两组合,针对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加以组合,人数从三人到十人不等,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各抒己见,问题会分析得十分透彻,获得的知识也会更清楚、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针对课文中的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班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共同解决难点。

3.3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这不仅锻炼学生在考试中快速反应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时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运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以此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就是要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整理与撰写的能力,回答书写要有逻辑,层次分明,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运用时事教育,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革新.2010(2)

[2]田宇.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教新报.2010(3)

[3]符慧.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3)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寓教于乐 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