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结构

时间:2022-06-12 05:50:57

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结构

【摘 要】本文以空间维视角为切入点,在对中原经济区11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核心边缘理论, 探讨了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依据各地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地的功能等差异,提出了把中原经济区构建为“一心、两轴、四区”的旅游整体布局,为中原经济区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布局

“中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以河南为主体,包括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的部分区域。具体包括: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陕西省的晋城、长治、运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毫州、宿州、阜阳、蚌埠等地级市;还包括泰安市东平县,淮南市凤台县和潘集区,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3个县(区),面积28.9万km2,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人,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中原经济区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1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维结构的依据

1.1 数据来源

研究单元基于中原经济区11个地市,数据主要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本文主要考虑旅游发展程度及集中程度,所选取的11个地市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综合排名在前。

1.2 评价指标选取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需要在对其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构建针对性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参照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指标,共选取了15项指标(表1)。

表1 中原经济区旅游综合水平指标体系

1.3 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结果运用EXCEL得到直观图形表达如图1所示。

图1

2 理论基础

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费里德曼(J.R.Friedman)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如何由不关联变成彼此联系,由不平衡,发展变为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其主要思想包括。

2.1 不平等关系存在

任何完整的空间系统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核心区与边缘区都是社会地域组织的次系统。其中核心区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边缘区与核心区相互依存,边缘区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2.2 空间结构定位并非一层不变

任何特定地域系统都可能具有多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空间范围也将随着地域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核心区不断发展扩大,区力量也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区出现,原核心区等级水平也会降低。

2.3 二者共同发展

随着核心区与边缘区不断地调整,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核心区与边缘区将会共同发展。

3 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解构

依据中原经济区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地的功能等条件,中原经济区可以构建为“一心、四区”的旅游整体布局。

“一心”指的是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从地理位置看,郑州处于中原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从经济基础来看,郑州是中原经济区内唯一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名副其实的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从交通设施来看,郑州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是沟通、促进全国各经济区交流、联合的中枢之地。

“四区”指的是中原经济区内,综合考虑空间布局以及资源赋存的基础上,分为一线(沿黄三点一线旅游线)三区(太行山旅游区、伏牛山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本文在对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探讨各区的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各区的资源特色与优势,为各旅游区探索出一条符合该区特色的发展道路。

3.1 沿黄三点一线旅游线

3.1.1 区域范围界定及资源赋存状况

郑、汴、洛沿黄旅游线简称“沿黄三点一线”,即郑州、开封、洛阳,包括拥有3500年历史的商代古都郑州,以及它东边的七朝古都开封,西边的九朝古都洛阳。郑汴洛旅游资源是整个中原经济区旅游资源的精华部分。目前郑州拥有 156 处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26 处,国家 5A 级景区 1 处,国家 4A 级景区 7 处。开封拥有名胜古迹 213 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7 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28 处,国家 4A 级景区 7 处。洛阳拥有旅游景点 86 处,其中国家 5A 级景区 1 处,国家 4A 级景区 7 处。三地旅游资源侧重于人文类,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品质优的特点。

3.1.2 旅游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沿黄三点一线”区域内三地旅游旅游资源各具特色,都有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同时区位交通便利,该旅游线区域内的核心区为郑州,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东临开封,西接洛阳,连霍高速与郑开大道将三地连接,三地之间的车距都在两小时以内。鉴于此,可以将三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旅游,实现郑汴洛旅游一体化,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既牵动龙头,又辐射中原;既促进旅游,又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加快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真正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辐射带动区。

3.2 太行山旅游区

3.2.1 区域范围界定及资源赋存状况

太行山旅游区是包括由河南省的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济源市,山西晋城市、长治市,河北邢台市等地。该区域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而有之。该区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度带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经东西走向的水系切割,形成串珠状的峡谷、瀑布,从而蕴藏了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

3.2.2 旅游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根据太行山旅游区区位以及各城市的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经济实力的对比分析,焦作可以作为太行山旅游区的核心。焦作区位相对居中,焦作经济实力较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山水优势突出,位于焦作的云台山风景区,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可见,焦作山水旅游的魅力可以担当旅游龙头的角色。鉴于此,今后需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塑造山水城市形象,使其更好承担起该区域旅游中心服务基地以及游客集散周转地的重要任务,对边缘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3.3 伏牛山山水休闲旅游区

3.3.1 区域范围界定与资源赋存状况

伏牛山山水休闲旅游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覆盖洛阳西部、南阳、平顶山、三门峡等四个地区。伏牛山为秦岭山脉东延最大的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风水岭,也是一些支流的发源地,南水北调的源头,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伏牛山地区的气候、生物等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南北坡受到外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伏牛山南坡以“秀”为奇,北坡则以“雄”为胜,形成了南北雄、秀兼备的地貌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较小的人为干扰,造就了伏牛山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伏牛山幅员辽阔,绵延八百余里。拥有中原最大的原生自然生态环境和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从资源类型还是从资源数量方面来看,伏牛山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在中原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3.3.2 旅游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伏牛山山水休闲旅游区生态系统完整,自然资源原生性强,种类丰富,地质构造独特,景区范围大,合理开发将会成为中原经济区内新的精品生态旅游景区。从区位条件看,伏牛山区地处华夏腹地, 位居我国秦岭―淮河一线,距离关中经济区、武汉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都在直线距离500km以内,与北边的“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资源互补,与南边的武当山、神农架和长江三峡等著名景区有很强的客源互换潜力,将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伏牛山贯穿多个县市,分数不同行政区域,设计多个市县的相关部门,条块分割比较明显;另外该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弱,通达性较差,制约景区整体发展。因此,伏牛山要完善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可进入性,以打造“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群”为目标,塑造“华夏绿色心脏、世界地质奇观”主题形象,实施大旅游战略,创立伏牛山旅游品牌,积极推进伏牛山国家级生态公园的建设力度,在伏牛山旅游区建设一批国家公园,将“国家公园”理念贯穿于伏牛山旅游区的保护与开发始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把伏牛山旅游区建设成一个高品质的国家级中央生态公园,促成伏牛山山水生态旅游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赢。

3.4 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

3.4.1 区域范围界定与资源赋存状况

豫东是我国黄淮大平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许昌四个地区。它以其坦荡的平原文化和大量的文物古迹吸引着中外游客。

3.4.2 旅游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豫东地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豫东地属黄河冲积平原,泥沙淤积严重,古代遗存多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通过考古工作者努力,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发展,尚且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理念,对文化资源的伦理价值观解读不清晰。因此,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结合资源赋存情况,提炼出概念性的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战略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开发拳头产品,打造以太昊陵、老子故里、为龙头,塑造“人文始祖、华商之源”主题形象。充分挖掘古文化遗存,创新展示手段与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地域文化旅游盛宴。

【参考文献】

[1]张众.中原城市群旅游合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周丽,肖红.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丽.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政策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0.

[4]易广波,汪明林.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5]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06).

[6]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7(01).

[7]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03).

[8]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04(04).

上一篇:揭开“黑金”交易下的内幕 下一篇:婴儿期就要开始立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