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8·5”铝粉尘爆炸事故之鉴

时间:2022-06-12 02:59:33

温州“8·5”铝粉尘爆炸事故之鉴

2012年8月5日16时40分左右,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郭溪街道郭南村郭溪街民房内,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导致房屋坍塌并燃烧,共造成13人死亡、15人受伤,其中6人重伤。

惨痛的事故后果令人震惊,但类似的事故并不鲜见。2010年2月24日,河北省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淀粉四车间发生爆炸,造成20人死亡、48 人受伤;2011年4月1日,浙江宏威车业有限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同年5月20日,富士康集团鸿富锦成都公司抛光车间在生产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16人受伤……这些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事故,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事发经过重现

在温州“8・5”铝粉尘爆炸重大事故发生后,由浙江省安监局牵头,浙江省公安厅、监察厅、总工会、消防局、人民检察院和温州市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了事故调查组。通过勘察事故现场,实地考察同类企业生产现状,模拟事故发生前加工场所生产环境及测算当时空气中铝粉尘浓度,调查询问加工场业主、员工、房东和周边群众,查阅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管理工作文件、台账等工作,还原了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

事故发生场所位于温州市郭溪街道郭南村郭溪街215-219号后面的二层民房,事发时该场所正在进行铝制门把手抛光作业。业主姜其功,于2009年5月在温州市工商局注册了名为“温州市瓯海丽岙其功抛光加工店”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2011年3月,营业执照因自行停业被注销。2011年9月,姜其功租用了两间半二层房屋及简易棚,作为抛光加工场地及员工居住场所,在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组织人员从事生产作业。该生产点共有作业人员16名,抛光机9台,除1台闲置外,每台抛光机供2人同时使用,每天作业时间为6时30分至19时。抛光业务来源主要为瓯海当地的铝制品锁具企业。

2012年8月5日下午,当时现场共有14人作业。16时40分左右,因加工场抛光作业间内,悬浮在空气中的铝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抛光机电机控制开关产生电火花,一声剧烈爆炸声之后,加工场及与之相连的2间民房整体倒塌,并起火燃烧。爆炸冲击波致使加工场周边民房严重受损,事故共造成4间半二层的房屋整体毁损,13人死亡、15人受伤。

粉尘爆炸机理

浙江省政府事故调查组《温州市瓯海区“8・5”铝粉尘爆炸重大事故调查报告》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加工场抛光作业间内悬浮在空气中的铝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抛光机控制开关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防尘防毒技术》一书介绍,悬浮在空气中的某些粉尘,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如果存在着能量足够的火源(如:火焰、电火花、炽热物体或由于摩擦、振动、碰撞等引起的火花)就会发生爆炸。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相似,也是一种连锁反应,即:尘云在火源或其他诱发条件作用下,局部化学反应释放能量,迅速诱发较大区域粉尘发生反应并释放能量,这种能量使空气提高温度,急剧膨胀,形成摧毁力很大的冲击波。与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有3个特点: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尘粒飞扬在空中,才能发生粉尘爆炸;二是粉尘燃烧过程比气体燃烧过程复杂,感应期长,感应时间(接触火源到完成化学反应的时间)可达几十秒;三是粉尘点爆的起始能量大,几乎是气体的几十倍。

此外,粉尘爆炸还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始爆炸的气浪会将沉积的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形成爆炸浓度而产生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事故原因剖析

工业粉尘会引起爆炸是业内常识,但为何相似的事故却频频发生?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警方调查人员询问业主姜其功夫妇:“你们是否知道高浓度的粉尘会爆炸?”他们回答:“知道,去年南白象街道就有过抛光粉尘爆炸。”“既然知道粉尘会爆炸,为什么还整天紧关大门?”姜其功回答:“是怕噪声和粉尘散出去影响周围住户,怕被投诉查处。”正是由于现场通风除尘不良,抛光生产过程中铝粉尘收集效率差,平时清扫不及时,加之当时几近封闭的作业环境及每位作业人员身后电扇的作用,导致作业间内铝粉尘积聚、扬起并达到爆炸浓度。

遍布温州城乡各地的小微企业、家庭工厂、生产作坊的业主和生产工人,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指导,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缺乏,几乎是“安盲”,一些人员甚至连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没有。这起事故中一名李姓受伤工人表示,他来打工,并没有接受过安全操作培训,事先也不知道抛光散出的粉尘会爆炸。姜其功也向警方坦白,“没有把粉尘会爆炸的事告诉工人。”由于对粉尘爆炸的危险认知不足,事故作业现场也未配置的防爆电气设备。加工场所选用的抛光机、电气设备、通风设备均非防爆型,且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生产过程中抛光机电机控制开关时常产生电火花。

新华社记者从瓯海区各方干部、群众中了解到,2008年以来,瓯海区梧田、瞿溪、仙岩、南白象等地,在乡镇、街道中曾发生过4次抛光作业粉尘爆炸或引发火灾的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7人重伤、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然而,这些惨痛的教训并未引起足够的警醒,这个随时会爆炸的非法抛光生产场所,竟然在密集的民房中存在了长达11个月的时间,且加工产量已具一定规模。地方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取缔,该加工点从业人员和周围群众也未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潜伏在身边的危险,直至事发发生。正是该危险作业场所位于居民区内,爆炸冲击波殃及周边民房,才导致了事故伤亡损失的扩大。

为了深刻吸取铝镁粉尘爆炸事故教训,针对类似事故暴露出的问题,2012年8月12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通知》,归纳了导致这些事故的共性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铝镁制品加工企业对铝镁粉尘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现场安全管理混乱,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二是安全投入不到位,未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作业现场通风、除尘、防火防爆等安全设备设施不完善;三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力,从业人员缺乏铝镁粉尘防爆安全知识和基本安全操作技能,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四是铝镁制品抛光工艺简单、行业准入条件低,大量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存在于居民居住区;五是部分地区对铝镁粉尘防爆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打击和取缔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措施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

整改借鉴

这起事故需要借鉴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层面看,在铝、镁材加工过程中,压铸、抛光、打磨工艺会产生粉尘,从而导致爆炸。因此,监管部门对相关企业、单位和场所应加强监管,要求企业生产中应达到必须的安全要求。建筑结构方面,生产场所不应设置在危房或违章建筑内,生产场所应当有2个以上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门向外开启,通道确保畅通。通风除尘方面,应安装相对独立的通风除尘系统,并设置接地装置;收尘器设置在建筑物外,并有防雨措施,离明火产生处不小于6m,回收的粉尘应当储存在独立干燥的堆放场所。作业现场清洁方面,应每天对生产场所进行清理,采用不产生火花、静电、扬尘等方法清理生产场所,禁止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及时对除尘系统(包括排风扇、抽风机等通风除尘设备)进行清理,使作业场所积累的粉尘量降至最低。消防管理方面,生产场所严禁各类明火,需要在生产场所进行动火作业时,必须停止生产作业,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器材配备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与环境,配备消防器材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粉尘燃烧时必须使用消防沙灭火,严禁使用普通灭火器灭火。电气电路方面,生产场所电气线路应当采用镀锌钢管套管保护,在车间外安装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设备、电源开关应当采用防爆防静电措施;生产场所电气线路、设备等应当由专业电工安装,严禁乱拉私接临时电线、增加设备。检维修作业方面,只有生产系统完全停止、现场积尘清理干净后,才能进行检维修作业,严禁交叉作业。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并严格落实,做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及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图片来自互联网)

上一篇: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深化之构想 下一篇: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