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治进展

时间:2022-06-12 01:54:5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治进展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如何诊治本病已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西医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也有比较满意的效果,故笔者将近年来各医家对心衰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辩证治疗进行总结。各医家比较认同的心衰病机为本虚标实,其分型及治疗基本是以其病机为依据展开的。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本虚标实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可归入“痰饮”“水肿”“喘证”“心悸”“怔忡”等病证中。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了“心水”的概念,并认为“心水”的主证为短气、喘促、下肢或全身浮肿、不能平卧、烦躁等症状,这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相似。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正如《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正虚是形成本病的基础,而正虚在本病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并涉及肺脾肾等与水液输布相关的脏腑;标实则为瘀血水停。

心气虚是形成心力衰竭的始因,心气虚则心主血脉的功能障碍,导致气血瘀阻,而中医讲“血不利则为水”,气血瘀阻致人体形成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以上病理产物进一步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阳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心阳虚则气血津液不能布散全身,故心阳虚衰是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为标,气血水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心衰加重[1]。心衰的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可出现心脾同病,心肺同病及心肾同病的病症。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的始终,其中气虚是心衰发生的基本病机;水饮则是在气虚血瘀日久的情况下出现,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在心气虚的前提下,影响人体阴阳平衡,致阴阳失和。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今阴阳失衡,故而出现心力衰竭[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也必须以三焦这个人体气、水升降出入的枢纽为通道才能实现。由此心衰的病机可概括为心气心阳虚,三焦失利,气水代谢障碍,水不循常道而形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继续影响心气心阳,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

总的来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心阳虚,标实为瘀血水停,病位在心而不独在心,关乎肺脾肾等脏。

2 辨证分型

各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辩证分型。其中段艳锋等[4]通过对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辩证分析得出本病可分为4型,其中以气虚痰瘀、气虚证、心阳虚衰的证型为主,而气阴两虚型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蔡辉等[5]对近20年的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心衰的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证候类型共计24种,其中所占比例大于10%的有阳虚、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和气虚血瘀证。张艳等[6]将心衰分为早期辩证和中晚期辩证,其中早期以正气虚为主,辩证分为心气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而中晚期则本虚与标实并见,辩证包括气虚血瘀水停证、水气凌心证、心阳虚衰、阴竭阳脱证。

临床的辩证虽然不同,但基本与心衰的病机相符,主要是心气虚、心阳虚、瘀血、水停为病因,导致的临床症候。

3 辨证施治

临床医生根据辩证分型及自己的临证经验治疗,在心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林凯旋等[7]通过对12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进行中医和西医对照治疗,其采用自拟方心衰Ⅰ号(组成:党参15g,三七10g,丹参20g,车前子10g,葶苈子10g,麦冬15g,黄芪20g)加减,通过观察心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判断疗效,其中中医组心功能显著提高的占32.4%,有效的占61.8%,高于西医治疗组的31.6%和59.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组有显著疗效的占36.7%,有效的占61.8%,仍然明显高于西医组的33.3%和54.4%。由此得出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心衰有明显疗效。肖艳等[8]将扶阳法应用于心衰,中药汤剂以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克,最大用至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为基础方,并根据辩证酌加小青龙汤、真武汤、五苓散等汤方,结果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气促肢肿明显减轻,心衰症状明显减轻。郭维琴教授[9]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的主要病机,并总结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方(党参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15-30g,猪苓15-30g,茯苓15-30g,葶苈子15g,丹参20g,红花10g),在此方的基础上辩证分析进行药物加减,如咳嗽喘息不能卧者家紫苏子,白果炙麻黄等,弱碱阳虚明显、畏寒肢冷,则加菟丝子、补骨脂、仙茅等。典型病例分析示患者原喘息不能平卧,心悸,上下肢浮肿,口唇发绀,纳差,经过上述心衰基础方加减治疗后,患者喘憋明显缓解,胸闷气短心悸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减轻。症状改善明显,由此可见在辩证的基础上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对心衰治疗确实有效。李静君等[10]将临床符合心衰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余为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达8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0%;中药汤剂组治疗前LVEF%为35.2±10.0,治疗后为57.1±8.0,西医组治疗前LVEF%为36.1±9.0,治疗后为46.5±9.6,中药组也高于西医组,且经统计学处理P

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益气、活血、利水等方法均对慢性心衰有良好的治疗左右,但正如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所谈到的关于诊治疾病的要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心衰的治疗也应无论应用何种方剂治疗必须是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病机施治。

4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临床基本也是根据此病机进行分型治疗。但应清楚中医治疗是个性化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上述分型,更不应将患者病症强归于某一型。所以如何把慢性心衰的证型更加细化,治疗更加因人而异是我们医生将要面临的问题。此外,单纯中医治疗疗效确实可以肯定,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必将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赵小明,张健,马向丽.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5-6.

[2] 李晓娜,徐厚谦.心力衰竭病机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4):637-638.

[3] 华新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的三焦观[J].光明中医,2010,25(11):1963-1964.

[4] 段艳锋,吴晓新.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63-964.

[5] 蔡辉,毛静远,王强,崔小磊,王恒和,王贤良,刘洪伟,李国政,张富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辩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29(7):22-25.

[6] 张艳,宫丽鸿,于睿,刘晓蕾,王辰.浅谈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康复治疗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1,28(2):131-132.

[7] 林凯旋,缪灿铭,麦美琪,李雪山,安辉.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2132-2133.

[8] 肖艳,梁海龙,张敏州.扶阳法治疗心衰的临床体会[J].新中医,2010,42(12):136-137.

[9] 王亚红,秦建国,梁晋普.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3):23-24.

[10] 李景君,王琦,赵会中.中医药信息[J].中医药信息,2009,26(1):44-45.

上一篇:高职生考试形式探讨 下一篇:喉科六味汤加味治疗喉风咳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