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12 12:58:45

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摘要:毕业就失业——这几乎成为近年大学毕业生的口头禅。既然就业难,创业成为新的选择,也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课题。通过问卷方式,从创业认知、创业意向、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构想和对待创业风险的态度六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调查发现,大学生们有高涨的创业热情、一定的创业知识及技能准备,有抵御创业风险的思想准备,但在创业构想方面准备不够充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6-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自20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把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学生创业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1]主要包括人格特征、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对创业失败的恐惧等方面。还有通过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在创业意愿、创业知识准备等方面的现状[2-3],但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不同,结论不具有普适性。我们对沈阳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情况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大学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希望为地区性大学生创业教育、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012年10月至12月,向地处沈阳市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3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采用随机发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500份,收回1354份,其中有效问卷1222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二年级所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9.02%,女生占50.98%;本科一、二、三、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3.98%、15.47%、40.59%和13.75%,研究生占6.21%;理工(含医药)专业学生占70.05%,文管专业学生占29.95%。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六个方面的提问设计问卷:(1)什么是创业?(2)有创业的意愿吗?(3)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4)是否储备了创业知识及技能?(5)对创业活动的否有设想?(6)如果创业失败,能否承受这个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创业认知。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者必须要有很好的财运而且需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获得金钱的回报、达到个人的满足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在收回的1222份有效问卷中,有43.2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只要有经营活动都可以叫作创业”,他们认为创业的核心是经营活动,与最终的经营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也有超过4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必须要是“成功地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并维持经营”,他们认为创业的结果对于创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近1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他们认为创业强调“创新”二字,开发对于创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学生们对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更不能与创新相混淆。

2.创业意向。此项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态度,二是创业与就业的比较选择。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认同、参与和反对。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创业活动,比例达到99.38%,但有愿望参与者大大减少了,仅为22.31%。当创业与就业两条道路都可选择时,又有部分学生放弃创业,仅有16.33%的学生有计划创业,51.1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进一步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其自身创业能力的了解不够,缺乏创业知识,并且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明确的目标,选择直接就业及不确定的比例高达90.3%。这说明随着大学四年的成长磨炼,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这个问题上多了理智,少了冲动,风险意识增强。

3.创业动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多种多样: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挑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解决就业等等。50%以上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和“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大学生选择创业是为了体现自我效能。相比较而言,选择的“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这两项的较少,约占2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初期,经济利益是创业动机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最根本和唯一的因素。我们对促使大学生创业的最直接因素也非常感兴趣。约40%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最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大,而有3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有资金或项目才选择创业的。这再一次证明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体现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储备。根据问卷统计,学生在企业开办及后续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充分,掌握全部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到10.47%,了解大部分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41.90%。此外在校期间参加过大学生创业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辽宁省“挑战杯”课外科学技术竞赛等活动的学生比例也较高,达到41.46%。由此说明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有较为充足的储备。

5.创业构想。创业涉及具体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创业项目选择、资金来源确定以及创业规划等。在创业构想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虑创业具体操作问题的学生较少,仅为17.02%。进一步分析数据可知,高年级学生参加过工作实习,接触社会较多,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对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具体缜密。从专业来看,文管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涉及的操作知识更多,这是专业知识结构造成的偏差,提示理工科学生若有意创业则需要准备更多金融管理知识。此外,创业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大学生们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灭顶之灾,应当保持积极的心态,多汲取优秀经验,结合既有特长优势,稳步前进。统计数据表明所有学生均有创业风险意识。但60.36%的女生认为创业需要谨慎对待,这是由女生的性格和就业压力大,创业不易成功的现实所导致的。

三、总结与思考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的大学生具备高涨的创业热情、较充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抵御风险的思想准备,但对创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创业构想及准备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此得到以下几点思考:

1.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要求。

2.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多是在零散的课程中学习到的,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可从两方面设置,一是创业及企业管理相关知识讲授类课程;二是创业实践类课程。创业实践类课程将教育空间扩展到课堂外、学校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

3.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许多地方政府已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小额贷款担保、三年免征所得税等,工商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免收各种证照和管理类行政收费等等。建议地方政府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从投资上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会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Francisco Li?摇án & Juan Carlos Rodríguez-Cohard &José M. Rueda-Cantuche,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levels:a role fo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1,7(2):195-218.

[2]Lena Lee,Poh-Kam Wong,Jennifer Chen&Bee-Leng Chua,Antecedents for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Findings from Singapore,Hong Kong and Taiwan[R].NUS Entrepreneurship Centre,Singapore,Working paper,2005.

[3]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6):96-101.

作者简介:周黎明(1971-),女,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郜绍辉(1970-),男,东北大学流程工业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中国经典书论双语翻译及多元解读 下一篇:“小”看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