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时间:2022-06-12 12:19:02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摘要: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属于城市重要的外部空间。文中探讨的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都是现代建成以商业以及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展现了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打造的两个方向,即一个走恢复传统特色风貌路线,一个走追求时尚展现现代智慧路线。本文将以成都市锦里古街和铁像寺水街为例分析两者的空间形态,从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同异,并进一步得出现代特色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演变和继承,再综合城市特色街区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

“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从更全面的角度看,特色街区一般是指承载城市历史、时代文化和地域民族、自然特色,具有满足人们集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需求功能特质的开放式街区。其实质是以城市道路为骨架、以同质(主题)元素聚集或因某种突出元素的存在而吸引大量相关元素聚集而形成有一定商业、文化、生态和活动魅力的人格化的城市公共空间[3]。

2锦里与铁像寺水街概况

2.1锦里古街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所处片区为政府的“三国文化”打造区,紧邻以三国文化而著名的武侯祠修建而成,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锦里亲切宜人的尺度以及一些能勾起成都记忆的商铺,让游客体验成都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追忆成都明清时期市井生活。

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源组团,周边是现代化的办公楼以及居住区。铁像寺水街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出了一条很成都、很现代的特色街区。其商铺主要以静态活动的餐馆、咖啡厅、书吧等为主,营造的是一个时尚、舒适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3锦里与铁像寺水街空间形态对比

3.1空间布局

3.1.1锦里

锦里是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其基本空间形态是由建筑分布两边形成的线型街道空间,考虑到人群的集中与疏散以及街道方向的改变,也有部分的点状空间,整体的古街空间形成了“街――广场――街――广场”的点线面串联的空间布局形式。

从锦里古街的图底关系图上可以看出,其建筑实体以建筑单体以及部分建筑院落为单位,以较为单一、紧密的排列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其空间虚体主要是由线型的街道空间,点状的广场以及部分院落空间构成的,形成通畅流动的外部空间形态。锦里的线性流动序列依附于其主要的街道空间,将各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构成空间组织链接的动态结构。

3.1.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是一条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的现代特色街区。大体看来,其主要以一条线型街道的形态呈现,然后搭配以几个入口的面状广场,但其街道空间并非单一的线型街道,其建筑构成的街道空间曲折多变,大量的小广场空间和街道紧密联系,整体形成点线面活跃搭配的丰富动态空间。

铁像寺水街的建筑实体主要以院落为单位,以多种组合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空间虚体主要由线型的街巷空间、点状的院落空间、面状的广场空间以及水体空间构成,大量的开放、半开放空间丰富了街区空间形态,部分空间虚体从建筑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又融入其中,提供了功能和视觉上的延续。铁像寺水街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主要道路以及分布在各个建筑群中的街巷空间形成了其整体空间的交通流动空间,这些线性空间连接着不同的院落空间组合,以线性空间开合变化和内在秩序组织而形成动态流动空间。

3.2入口

3.2.1锦里

锦里一个主要的入口位于城市交通要道旁,以后退的形式设置入口,让入口前广场能有充分的人流聚集空间,并在大门两侧种植黄葛树起到美化入口和提供游客休息场所的作用。锦里古街入口呈现传统川西民宅大门的形态,其边界由墙体围合构成,很直接的表现出了整条古街的风格特色,并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街内空间做适当的遮掩,是一个特色分明、识别度高的标志物型入口。根据游客对入口的使用情况观察,游人在入口的行为主要是拍照以及休息、集聚,停留量较大,使用率高。

3.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有两个主要入口位于城市道路旁,用铺装以及石墩划分与城市道路的边界。北入口地势稍微抬高,由水体和绿化形成入口广场边界,与街道采用石桥的连接方式,该入口有一白塔作为入口标志物,形成水街内的最高点,通过入口能看到街道内的局部空间形态,入口空间开阔。西入口呈现入口大道的形态,以街区牌坊作为入口标志物,两边由建筑、建筑外附属空间以及铁像寺围墙围合,以两排行植树构成线性入口空间。两个入口都属于开敞式入口空间,作为进入街区的集聚空间,停留的可能性较低,空间尺度感大。

3.3节点广场

3.3.1锦里

锦里的节点广场空间主要位于街道的拐角以及街道的尽头,整体形成“街道――节点――街道”的空间形态,即在锦里的街道空间中,节点空间是用起着连接街道的作用。其主要是由店铺建筑围合而成的不规则形状,广场空间围合感强,广场内的构成要素主要就是青石板铺装以及部分的活动商铺,空间简单,锦里的广场空间主要是由围合的建筑形成空间吸引力。

3.3.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整体是“节点――街道――节点”的空间形态,即街道将几个入口广场连接起来的关系。除了其入口处的尺度较大的广场,铁像寺水街都是一些依附于街道旁,由街道凸出或者下沉以及建筑后退而形成的小节点空间,部分外部节点空间作为建筑的延伸空间使用。这些小节点空间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以及部分地势变化围合构成,空间围合感较弱,空间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多样的铺装、丰富的植被、休息设施以及水体构成,空间吸引力靠的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围合方式共同构成。

3.4街道

3.4.1锦里

锦里的街道空间主要由建筑紧密排列围合构成,形成较为封闭的街道空间,部分区域是建筑立面直接构成街道空间,部分区域则有大概1.2米到1.8米不等的建筑外延伸过渡空间。锦里街道D/H比值为0.4到0.8,街道空间较为狭窄,尺度比例给人很亲切的感受,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很好的交流,营造一种热闹、亲切的集市感。

3.4.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街道空间由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等元素以多种组合方式围合而成,形成丰富开敞的街道空间。街道旁的建筑与街道的空间流动性小,但由玻璃构成的建筑立面造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视线交流。整个街道的尺度比例给人一种舒适感,并无建筑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3.5立面构成

3.5.1锦里

锦里的立面由建筑紧密排列构成,整体立面高度统一。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青瓦、招牌、灯笼、商品、古树,建筑为背景的底色为深色调,招牌、灯笼以及部分商品颜色鲜艳多彩,整体色彩鲜艳丰富,立面空间感统一。

3.5.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立面由不规则排列的建筑以及植被空间构成,形成了有高度变化和空间感受变化的立面。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玻璃、钢材、植被、招牌,整体呈现灰色调,部分招牌为亮色,起到醒目的作用,整体色彩协调统一,立面空间丰富。

3.6建筑形态

3.6.1锦里

锦里街道的建筑以黑红二色为主色调,衬以白墙,褐色柱梁的成都民居建筑,清朝时北方黑灰色调的墙体以及大门,近代条形青砖叠砌拱门、线脚与山墙,中国近代欧式折衷主义建筑等也经过统一设计,调整成一系列的建筑空间形态[4]。锦里的建筑主要以临街的2层不带柱廊的商铺建筑为主,部分建筑有一层柱廊空间作为一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段。

3.6.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建筑以院落式和半院落式为主,为现代风格和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二层建筑混合,现代建筑主要作为静态服务内向型商业建筑,传统川西民居风格建筑采用穿斗拱式全木结构,主要作为艺术展览等作用的外向型公共建筑。现代建筑借鉴川西民居的建筑特征,创新的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以几何翻折的坡屋顶和大量的滨水空间为群体特征,以青砖、白墙、木栅栏、玻璃幕墙、挑廊等元素的随机组合,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对话[5]。

4总结

文中所探讨的锦里和铁像寺水街属于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写实的手法从形上恢复传统,一个是以写意的手法从神上传承传统,根据其街区的打造手法以及打造理念,一个属于传统特色街区,一个属于现代特色街区。就文中对两者进行的对比来看,在空间形态上传统特色街区整体布局紧凑,街道围合感强,尺度感亲切,街道主要由建筑围合构成,街道吸引力也主要靠建筑,可以说传统街区是一个由建筑构成的特色街区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通透,形成很强的交流感,建筑实体是一个静态的街道要素,线性街道这个空间虚体则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空间较开敞,街道的构成因子丰富,形成了丰富的街道空间,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交流较少,但是多有建筑向外部空间的延伸,形成建筑外的半开敞空间,街区内小节点依附于街道存在,形成丰富的虚体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的建筑并不是构成街道的必要因素,街区内的建筑可以随意分布,形成曲折多变、自由的道路形式,街道旁小节点空间丰富了外部空间的参与方式。

现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色街区,在这些街区中,传统特色街区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由于数量多了,内容又相近,真正能受欢迎了只有几个优秀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特色街区应该多方向的发展,避免单一的传统,也可以多挖掘自己城市的特色创新出新的风格,同时也要避免与其他城市雷同,丰富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旭,. 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 红旗文稿,2008,(8).

[2]侯正华. “形”与“神”――城市特色街区的四种模式[J]. 城市规划汇刊,2003,02:84-88+96.

[3]薛晴,何文婷. 城市特色街区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2,03:47-52.

[4]张莺于. 成都锦里街道空间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5]王继红,熊唱. 乐水新天府――以成都高新区铁像水街特色街区为例浅谈场所精神的时空再造[J]. 建筑与文化,2012,01:54-57.

上一篇:再生制动泄放回路泄放能力检讨 下一篇:略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