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2 11:57:51

浅谈思想品德课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0-01

作为一门德育课,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各种能力,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而我认为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就要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培养。

一、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知与不知的矛盾,求知是课堂的主要任务。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讲究求知之道,这种求知之道,首要的是乐于求知,而乐于求知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产生“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态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下册《好大一个家》时,我首先利用《爱我中华》这首歌作为引导,设置问题: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同学们知道他们的分布以及各个民族的风俗民情吗?这样设问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产生“我要知道”“我想知道”的积极学习态度。由此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说出他们的收获以及所思、所感,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进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品德下册《来到黄河边》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利用网络查阅自己小组所需资料及知识内容,然后全班进行探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提出、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善于提出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多学科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并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品德教育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能力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

2.走进生活,亲身体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即学校”。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让学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好机会;能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小培养他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祖国、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3.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知识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展开学习,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丰富情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总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必须讲究方法。采取课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配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切实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使他们从小培养各种综合能力,成为新世纪富有高尚情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篇:穿过文本、传递大爱 下一篇:写作教学切莫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