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时间:2022-10-12 03:06:35

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摘要】朗读一直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朗读手段,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牢固掌握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语言思维,陶冶情操。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主要深入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阅读教学 特点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并对其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开发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运用朗读这一手段,能让生硬的文字化为有趣的语言,充分利用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朗读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教师、学生、课文三者之间的诗意交流,朗读的乐趣在于阅读主客体间的融合所产生的愉悦感,让阅读主客体产生心灵共鸣,所以说,朗读也算是阅读主客体精神上的旅游。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下面就我多年教学经验,深入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其规律。

一、恰当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的最好例子,教师范读质量能决定朗读训练可否获得预期教学效果。教师的恰当范读,不仅能丰富学生想象,获得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阅读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端正读音,明确词义句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范读,出自师之口,入至生之耳,了于生之心,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视范读,通过范读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真心投入课文,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方可做到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并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熏陶与感染。教师朗读能够为课堂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做好朗读训练,将学生注意力全盘吸引过来,让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享受朗读,热爱朗读。为了能让学生在范读过程中更好地聆听想象,教师范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抑扬顿挫的词句停顿,把握好词句缓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想象意境中。

学习《白杨》时,课文中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那段话是文中表达作者内心之情的关键,表面上是在简单介绍白杨,但实际上是表白作者内心的衷愿,让学生真切感受新疆建设保卫者无私奉献的博大精神。为更好地感染学生,这样的抒情内容,我在范读时更为声情并茂,但我并不多作范读,而是让学生自己领会,在朗读中思索和探究人生价值的体现,鼓励学生将个人体会融入朗读中。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感情细腻真挚、朗读到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又如学习《草原》这篇优美散文时,由于课文语句流畅,词语优美动人,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我看见部分学生不自觉陶醉在课文中,我就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朗读一遍,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逐段接龙朗读文章。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要么朗读得太空泛;要么朗读不够放开心,净压着嗓子;要么朗读不够细腻,无法真正融入文章内容中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自己对草原美景的想象,读出大草原的美丽,读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这样一来,学生们终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个性,于是课堂高潮迭起,学生们的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对课文的理解也都有独到之处。这一节课,既阳光又简约,既低耗又高效。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范读的尺度,注意适时适度,切忌全盘示范。课文中饱含情趣的内容,教师应多让学生体味课文内涵,大胆鼓励学生尝试、练习朗读,再挑选部分朗读较为到位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范读”,以鼓励更多学生积极朗读;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性别特色,发挥好学生个性,让学生更有真实体验。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能充分体现出朗读式阅读教学低耗高效的教学特点,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按照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进行合理朗读指导,同时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自行品味语言特色,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个人对课文的体会与理解。

课文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等,教师根据文体特征去开展朗读指导,例如小说要注意特色语句的“赏读”,让学生在体味语言、欣赏情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说明文要注意信息数据的“细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字中意,字外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诗歌要注意韵律的“诵读”,让学生细味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散文要注意字词语句的“美读”,以充分展现出散文的自然美,体现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表达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色。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反复朗读,品味体验”,即反复朗读优美语言,细细品味散文独特感情。

例如感情深厚、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应当选择明快的朗读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更好地表现课文一气呵成的磅礴,并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独特秀丽风光,表达出作者对我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情感。因此,在进行《桂林山水》中描写山的特点的那组排比句群朗读训练时,我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朗读声调、感情掌握到位,读出了山的特色;然后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轮流朗读,再逐句点评,逐步引导学生更细腻地朗读出山峰的形态,从听觉上感受山峰的不同特点。

三、品读感悟,增强技巧

阅读是阅读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有声的朗读,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文章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实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掌握课文重点,注重范读,运用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此类感彩浓郁的文章时,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读全篇课文,既能为学生作一个朗读示范,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伤痛悼,体会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也进行深情的朗读,部分学生甚至边读边哽咽,其中的扬抑顿挫,轻重缓急,学生都了然掌握。部分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能将重点字词读出感情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为避免学生过于被动,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生硬无趣,我就给学生多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朗读完课文以后,让学生把疑惑之处当场提出,让其他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详尽分析,不作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能力。对于一些表现较好、勇于展示的学生,我会当场鼓励他们,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积极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朗读式阅读教学,能让课堂书声琅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实现低耗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文章内涵进行有重点、有感情范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参考文献:

[1] 陈国章. 浅析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J]. 教育前沿. 2013(19)

[2] 关自友. 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4

[3] 郭毅美. 浅议朗读式阅读教学的优势及其发展[J]. 中国教育分析. 2012(09)

上一篇: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训练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艺考生语文高考总复习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