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时间:2022-06-12 10:19:09

商业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国内保理业务以来,近几年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年业务量从2008年的近300亿欧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1199.6亿欧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0%。国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对企业而言,可盘活企业应收账款、改善财务结构、加速资金周转、解决因抵押不足的融资难题;对银行而言,既可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降低信贷风险,又可增进创新、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随着国内保理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出现了一些风险隐患,应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内保理风险及防范

1 国内保理的概念和分类

国内保理是指银行(原为保理商,在我国办理保理业务的通常是银行,故称保理商为银行,下同)为国内贸易中以赊销方式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而设计的一项综合性金融服务。卖方将其与买方订立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其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以银行向卖方支付受让应收账款对价时间为标准,分为融资保理和非融资保理;以银行是否保留对卖方的追索权为标准,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以银行与卖方之间的债权转让是否通知买方为标准,分为公开型保理和隐蔽型保理。

2 国内保理业务存在的风险

2.1 法律层面的风险

保理业务实质是一种“债权”权利的质押,一旦债权本身或质押效力出现问题,会导致银行增加实现债权难度或无法实现债权。

2.1.1 购买债权的合法性风险。债权合法性是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主体的合法性、买卖行为的合法性、债权内容及交易标的的合法性。

2.1.2 隐蔽型保理债权转让通知的风险。《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在隐蔽型保理业务中,虽然有的银行保留了依自身判断可随时向买方发送《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书》的权利,并约定银行在认为必要时向买方书面通知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事宜,但往往由于转让通知的延迟及买方因未能及时了解债权转让情况而履行义务可能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引发买方对债权转让的抗辩。

2.1.3 买方用对卖方的债权抵消转让的应收账款风险。《合同法》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如果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消。目前,大部分银行在国内保理合同中没有要求买方与卖方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禁止行使抵消权,一旦具有权利义务关系的债权人依法主张抵消,银行的债权可能落空。

2.1.4 债权的可转让性风险。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存在限制转让的应收账款不办理保理业务。实际上银行有可能因疏于审查或难以审查而接受限制转让的应收账款,最终无法有效索偿债权。

2.1.5 卖方有履约瑕疵的风险。履约瑕疵主要为标的物数量、质量瑕疵,未按合同约定方式、期限、地点履约等等,极易导致买卖双方的交易纠纷,进而传导至银行,影响银行从买方获得应收账款的偿还款。

2.1.6 重复质押登记的法律风险。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在同一应收账款上设立多个质押权的,质权人按登记的先后顺序取得并行使质权。同时《物权法》又规定,出质后的应收账款未经质权人同意不得转让,即使办理了出质登记,再出质行为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应收账款缺乏特定性和出质登记统一规则,易被重复质押,增加风险。

2.2 客户层面的风险

2.2.1 借虚假交易向银行融资的风险。由于国内保理属供应链融资产品,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着力发展的业务,在准入、流程等方面均给予了倾斜。应收账款易于提供,相比流动资金贷款办理相对简洁,自然成为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之一。若企业企图通过伪造、变造发票,旧票新用,一票多用,虚假合同,恶意串通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银行未能认真审核合同、发票等重要交易背景资料,将直接导致保理预付款资金的落空,造成损失。

2.2.2 应收账款回款未划入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大都要求企业在银行开立保理收款专户,视保理类型由卖方或买方将应收账款回款从自己的账户划入保理收款专户。目前,部分银行经办保理业务时,出现了本应由买方划入专户款项,而买方并未按合同约定将应收账款资金划入专户,反由卖方通过他行账户将款项转入专户的情况,使得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掌握卖方资金回笼情况,而难以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监控。

2.3 银行自身的风险

2.3.1 对保理预付款的用途未严密监控的风险。保理预付款仅限于卖方用于购买原材料、缴纳税费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资金周转,严禁以任何形式流入股市、楼市、期市,更不能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部分银行在发放保理预付款后,对资金用途和流向缺乏有效监管甚至不监管,致使一些企业或将资金挪作他用,或作为保证金继续向银行融资,或直接归还到期贷款,或流入股市、楼市等,导致资金风险和监管、审计风险。

2.3.2 保理预付款期限与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不匹配。银行未能认真核定对应的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使得保理预付款期限长于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造成保理资金被卖方或买方用作短期借款在额度内循环使用,影响资金效益。

3 防范措施及建议

3.1 加强客户研判,降低客户选择风险。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时,应优先选择国家政策扶持、鼓励进入的行业和客户,规避行业政策变动大、市场变化快、整体风险较高的行业和客户。不仅要详尽分析买卖双方的资信、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应收账款的质量情况,还要对双方所在区域、行业及产业链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对客户的整体判断。

3.2 加强全面分析,提高业务类型、额度和期限的适用性。商业银行应依据哪个交易主体的履约能力更强或哪个交易主体履约更具效益型情况,正确选择保理业务类型。银行还可先确定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为核心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针对该企业的应收账款做保理业务,如有的银行开展的定向保理,就是由核心企业推荐上游客户名单,对名单客户开展公开型保理业务,风险可大大降低。确定期限时,要综合考虑买卖双方近两年贸易往来情况、过去一年内交易总量、应收账款月均余额、余额峰值、账龄等因素,并结合双方未来一年内交易预测计算保理预付款的额度和期限。

3.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交易识别力。商业银行应对保理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与水平,使其有较强的交易识别能力。办理保理业务时应着重审验买卖方之间的买卖合同、商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货运单据真实性,了解双方是否存有关联交易,是否互为买方、卖方,了解卖方是否已履行交易合同下的义务,了解合同或附属协议中,有无禁止应收账款转让的条款等。

3.4 加强质押登记管理,确保质押的法律效力。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中进行登记时,银行应对应收账款付款人作为债务人的所有登记信息进行查询,并确保拟登记的应收账款未经登记后,在系统中进行登记,确保质权的合法性。登记时要清楚界定,可对关键要素如付款人、金额、帐期、发票号等进行描述。

3.5 加强合同条款审查,防范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应配备专兼职法律人员,严格买卖合同和保理合同的条款审查。对交易合同应重点审查合同债权是否存有瑕疵、债权转移是否有限制、合同标的条款以及合同履行的可能性等内容。对保理合同,应重点审查合同主体、卖方回购义务、债务转移限制、争议解决办法以及是否存在与保理业务不相匹配的义务条款等内容。

3.6 加强贷后管理,延伸风险防控。一是加强保理预付款使用和流向监控,防范资金、监管和审计风险。二是密切关注卖方履约情况,对涉及合同履约的资料应详细审查。三是加强对客户的走访和风险排查,掌握受让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发现苗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加强账户监管,尤其要关注回款资金是否来源于规定交易,是否合法合规。五是积极规范应收账款的归还,密切监控应收账款余额,避免债权落空。

上一篇:浅议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方法与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