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投资有渠道,存钱有收益

时间:2022-06-11 01:41:16

让群众投资有渠道,存钱有收益

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群众想投资有渠道、存银行有收益,已是一个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财产性收入虽然目前在老百姓的收入中所占比重还很小,但增长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财产不断增加,仅居民储蓄存款目前全国就超过17万亿元。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群众想投资有渠道、存银行有收益,已是一个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创造什么样的条件鼓励财产性收入

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目前我国股市发展迅速,而债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可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筹集资金,同时也为更多群众分享优质资产的收益创造条件。要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更多地推出一些适合没有任何金融投资经验的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为他们提供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

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股票,实际上是为普通人提供了选择优质公司、分享公司业绩成长收益的途径。要继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优质公司股票的供给,满足老百姓投资“优质资产”的需求。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遏制“消息市”、“政策市”等现象,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开辟境外投资新途径。放宽资本出境管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也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境内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逐步允许境内居民对境外直接投资,使投资者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参与全球投资,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逐步改变储蓄存款长期负利率的状况,维护广大储户的利益。银行储蓄存款仍是我国多数家庭金融资产的主体,特别是大部分收入相对偏低的居民,仍习惯将钱存入银行。存款要有收益是基本的要求,但目前的银行定期利率与CPI指数差得太多,实际是负利率,存款不仅没有收益反而遭到实际的财产损失。要从降低物价涨幅和调高利率两方面入手,尽快改变这种负利率的局面,逐步实现实际利率为正值,使一年期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高于CPI,让广大群众能够通过储蓄存款获得利息收益。

完善财产性收入的税收制度,减轻普通群众的税收负担。从目前城乡居民的财产分布来看,普通群众的金融资产更多地是银行储蓄存款,其中还有不少是用于防老、防病和子女上学的。对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普遍计征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对普通群众的影响相对更大。从增加普通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出发,应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储蓄存款利息收入所得税,让低收入家庭从储蓄存款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让更多农民群众获得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农村土地是与广大农民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数量最多的集体财产。如何使农民从土地的使用或转让中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一个新课题。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探索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取得分红、收取租金收入等流转形式。抓紧制定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私人住宅所有权抵押的办法,让农民财产的价值得到体现。完善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几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虽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但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新挑战。

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是从总体上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不仅是有财产的人才可能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且可能存在一种“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从而拉大社会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协调好这种总体有利、个体不利的关系,必须采取相应政策加以适当调节。

与其它类型的收入不同,财产性收入更多地是与风险相伴。大部分财产性收入都与金融投资密切相关,这种投资面临较为复杂的风险因素。买房也可能套牢,买股票就更容易被套。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就可能遭受较大的财产损失。随着广大群众更多地参与金融投资,规避投资风险,特别是防止由此引发大的系统性社会风险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财产性收入来源于财产,而财产又形成于原始的收入。能否从财产性收入中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收入的分配状况。因而保证财产性收入的合理性要以公平的初次分配为前提。为此,必须理顺初次分配关系,加大打击非法收入的力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及其收益流失。(作者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

上一篇:必须理清楚几个前提条件 下一篇:完善制度和机制让“财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