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6-11 09:11:14

大学生环境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环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开展环境适应能力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环境适应量表,对山东大学医学、文科和理工科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文科学生环境适应性比医学和理科适应性强;年级越高,学生环境适应性越强。学生性格特征、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担任职务,获得荣誉情况、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兴趣爱好,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得分高低的影响因素。而双亲状况、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性别是大学生是否适应环境的影响因素。结论:充分发挥各种环境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合理实施各种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 大学生 环境 适应 广义线性模型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山东大学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大学生适应环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环境适应能力训练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6月从山东大学医学、文科、理科、工科四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2306份,获得合格问卷,即对适应环境量表各条目均无缺失值的有2279名,有效率为98.8%。

1.2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使用傅茂笋、寇增强等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共有条目56个,包括六个维度: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人际交往适应性。

数据收集,整理,并进行编码后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纠错。数据分析使用SAS 9.1.3。计算量表总得分和各个维度得分后,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并使用SNK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总量表得分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医学参考值及其95%的下限参考值制定常模。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大学生环境适应与不适应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环境适应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

模型总体检验结果:F=5.73,P

2.2常模制定(评价标准)

选用医学参考值范围(下限)作为判定正常和异常的参考标准。在本次调查中,量表总得分均值为113.31,95%下限参考值为80.56。则总得分低于81,为大学生不适应环境。

2.3大学生环境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以大学生适应(环境适应性量表得分大于80分为1)为因变量,以其他各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频度、获得荣誉称号、政治面貌、担任班级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性格类型是大学生环境适应的影响因素(P

3 讨论

通过对2279名大学生环境适应状况调查,研究发现文科学生环境适应性比医学和理科适应性强;年级越高,学生环境适应性越强。同时研究还发现学生性格特征、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如担任职务,获得荣誉情况、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兴趣爱好,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得分高低的影响因素。而双亲状况、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性别是大学生是否适应环境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发现文科学生比医学和理工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与文科生。文科生课程较少,学习压力较小,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各种各样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从而锻炼自己在人际交往、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然而理科和医科的学生的课程较多,内容较难,学习压力较大,很少参加集体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主动的适应大学生活。

研究发现年级越高,环境适应性越强。由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适应性心理障碍。从量表的各个维度可以看出新生得分均值均低于其他年级,尤其是四年级。这可能与个人奋斗目标缺失、贪玩松懈心理、对学校或者专业不满意和对大学教学模式不适应,以及生活上不适应有关。吴连海等研究也发现大学生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人文专业学生相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适应性更强。石丘玲等分析了不同年级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出相似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理解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行为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Strage等通过对不同人群家庭环境和大学生适应环境关系的研究发现,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进入新环境的心理适应。

研究发现性别是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女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如女大学生。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男人的社会角色有关,承担加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当然,也不排斥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女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比男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而且有效,更容易宣泄消极、不良情绪,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大学生的适应性与其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相关。学生性格外向,在学校担任职务,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从而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徐富明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倾向越强,越倾向于外控,则他们的学习适应性越差。同时,张宏等表明,价值观作为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推动并指引大学生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目标、人际交往等学校适应指标都无时无刻地产生着重大影响。

李昕等探讨发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而本次研究家庭收入未进入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此处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山东大学资助体系比较完善。但是研究报道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可能存有的问题。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全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

许多学者探讨了家庭环境对学生适应性的影响。李惠等研究了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完整家庭以及个性化与总适应性呈负相关。傅茂笋等研究也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适应能力反而更强。王连峰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父亲的教育程度与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研究中发现研究显示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大学生环境的适应性。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的适应性越好。可见母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大于父亲。

赵志航等探讨了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说明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以及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心理健康较好。一般来讲,担任职务的学生及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在德、智、体各方面表现良好,因而这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本次研究也得到相同结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支持、网络成瘾性以及同伴所处的宿舍环境状况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未探讨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环境适应的影响。但相关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应该针对相应的环境因素加以适当的干预,从而让社会支持、网络环境以及宿舍环境能够对大学生适应环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过程中,逐步的、分阶段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应重在切合他们在大学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并结合成长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适应大学校园-适应从校园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自我成长过渡,最终获得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茂笋,寇增强.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35-637.

[2]周卫东,刘祖松,陈克全,等.医科与文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6):541-543.

[3]顾红霞.大学生学校适应述评.卫生职业教育,2009,27(4).

[4]吴连海,古全美.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42-444.

[5]石丘玲,孙长生,候丽宏,等.不同年级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2):212-213.

[6]Strage AA. Family context variab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Adolecence.1998,33(129):17-31.

[7]李昕,俸娜,闫春平.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6):599-601.

[8]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27-29.

[9]李惠,赵旭东,陈增堂,等.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2009,23(2):133-137.

[10]傅茂笋,代旭东.医学新生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10(2):114-115.

[11]王连峰.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5,l9(5): 478-4.

[12]赵志航,陈瑞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576-10579.

[13]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06-2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论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