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鉴宝造假三宗“罪”

时间:2022-06-11 05:00:41

电视鉴宝造假三宗“罪”

这年头,要说最混乱的地方,一般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到演艺圈。对于作为新闻媒体的电视台频道,谁也想不到也会出现类似演艺圈的混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曾经老少咸宜的电视鉴宝节目,可能是目前内地电视频道中最混乱的节目。

前不久,在河南卫视的一档鉴宝类节目中,一位名叫安子熙的所谓女嘉宾,现场拿出“干爹”送给自己的翡翠挂件,结果却被专家当场鉴定为玻璃做的地摊货。正当节目视频被当做笑话疯传于网络时,该女却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儿”,表示节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都是节目组付钱安排的。

这个丑闻可谓集中了近期电视鉴宝节目造假的多个丑恶要素,比如,美女与“干爹”搭配的粗俗炒作,地摊挂件当翡翠珍宝鉴定的强烈反差,节目组雇人演戏的拙劣造假,“女嘉宾”事先拿钱事后泄密的丑陋表演……

中国是文物大国,在盛世收藏的社会环境下,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通过开办鉴宝节目,合理鼓励物质生活逐渐宽裕起来的人们进行收藏,既可以提高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又能够指导大众投资理财,原本是一举两得。这也是鉴宝类节目当初创办后不久即红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随着这类节目走红,不少鉴宝类节目编导人员,逐渐偏离其本来的宗旨,越来越浮躁。以河南卫视上述丑闻为例,无论是假翡翠牵出假干爹,还是假嘉宾抖出假节目,不管是节目设计也好,还是女嘉宾“自我炒作”也罢,一台本应鉴伪归真的节目,最终却沦为不折不扣的哗众取宠的闹剧。

值得忧虑的是,而是此类节目制作中的普遍现象。南方一家媒体在一篇报道中写道:短短几分钟,“专家”绕着藏品走一圈,掂掂瞧瞧,便能做出真假判定;在观众和藏友的惊呼声中,主持人一锤击碎赝品……这是电视上鉴宝类节目经常出现的场景,情节之紧凑起伏堪比戏剧;而近期鉴宝节目屡被曝光的不可信及背后猫腻,更让观众忍不住大呼:“这哪儿是国宝,这分明就是个淘宝”、“这哪儿是西周的,这分明就是上周的!”

归纳电视鉴宝节目造假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三宗“罪”:首先,作为新闻媒体,如此公然造假,亵渎了作为社会公器的公信力;其次,追求收视率,让节目沦为少数人博出镜的道具;再次,编导把关不严,让节目沦为别有用心者牟利乃至诈骗的工具。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电视频道同样如此。作为鉴宝节目的主打平台,省级卫视的身上承载着教化公众、引导舆论的功能,像河南卫视鉴宝节目这样,公然造假愚弄观众,显然已经突破了媒体自身的行业底线。

诚然,电视节目允许策划,但策划不是造假,更不允许践踏国家有关法规。正像一位业内专家所言:“节目造假其实就相当于欺骗观众,虽然电视台只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观众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但电视台失去的是公信力。”如果放任这些人为所欲为,长此以往,不仅曾经风靡一时的鉴宝节目最终将走向没落,更会带来无法估量的不良社会影响。

作为营运主体,电视台往往意识不到甚至选择性忽视愚弄观众的后果,此时,如果电视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出手,严管这类弄虚作假的节目制作者,最终葬送的将是电视媒体行业的信誉,乃至政府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正因为如此,7月5日,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同时就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对照通知规定进行全面检查,纠正当前个别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通知要求文物鉴定类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通知还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政令虽出,但实际效果怎样,还须拭目以待!毕竟,在收视率挂帅成为电视业内潜规则的时候,要想彻底扭转类似部分鉴宝节目编导人员这样一切向钱看的惯性思维,谈何容易!

上一篇:藏式家具“扎根”北京 下一篇:“92派”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