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1 04:14:18

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我们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的确,国家兴旺,民族的昌盛离不开创新,这已成为共识。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只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已远远不够,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借鉴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谈谈个人见解。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在阅读质疑中创新。

陶先生指出:"解放头脑就是要把儿童从陈腐的,谬误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把禁锢儿童思想的各种'包头布'、'裹脚布'解开,才能产生思想的、信仰的、力量的创造力。""解放嘴巴就是要给儿童问的自由,有'每事问'的自由,才能有创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㈠让学生敢质疑。创造来源于兴趣,而小学生的共性是好奇好问,讨厌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说教,厌恶教师对自己言行及观点的一概扼杀,以至于封闭自己的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要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解放禁锢思想,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向权威挑战,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使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的答案与众不同?""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教材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千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自然学生也就能大胆的质疑了。

㈡让学生会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精辟论述。学生从"敢疑"到"会疑"又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要从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去认真研究学生思路,交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只是从字词方面考虑,但只要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质疑就会越来越有质量,会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质疑问难。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学生提出了一个揭示寓言故事的问题:"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叫的声音也很难听,为什么狐狸说乌鸦的羽毛比麻雀还漂亮?嗓子也真好,谁也爱听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样高质量的问题,已经相当不错。这些看来是十分幼稚的怀疑,却有着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在阅读的质疑中,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让学生敢疑、会疑,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解放学生的想象空间和眼睛,在阅读想象中创新。

陶行知认为"解放空间就是把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或课堂中解放出来,才能解放眼睛,扩大眼界,丰富思维,发展内在的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打破时空对课堂的束缚,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王国里遨游。因此,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穷人》《火烧云》等课文,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想想,狼向小羊扑去后,结果会怎么样?几种可能?""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生活又将如何?""结合观察实践,想想火烧云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象什么?"还可以结合课后练习,或通过仔细的观察思考,或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又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同学们纷纷赞美孙膑的聪明才智,让学生想想,假如你是齐威王的丞相,你有什么办法使齐威王再次胜出呢?于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后,摆一摆等寻找新的答案。通过广阔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解放学生想象空间和眼睛的做法,用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春山茂雄的话说,就是一种形象练习,运用想象力在右脑内进行"脑内画像"。他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想象练习,是打开右脑之门的一把钥匙,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借助右脑活动的结果。

三、解放学生的时间和双手,在阅读实践中创新。

正如陶行知所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解放时间就是把儿童从赶考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创造的机会,解放双手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从事更高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创新思维外,还应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充分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时间里亲自操作、实践。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匆匆》一文,在教学文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时,有学生提出:"轻烟"和"薄雾"可否交换位置使用。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可以,却不能说出缘由。此时,老师不急于把答案灌予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后通过观察、实验、实践等主的方式去解疑。课后,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实验,有的观察爸爸抽烟的房间,有的去了解,请教兄长------。事后,大家一致认为不能交换是因为"薄雾可以被蒸融也可被吹散,但轻烟可以被吹散却不能被蒸融。"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地品析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同时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启发。又如教学《秋天》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秋天到,梧桐树的叶子会变黄?枫树的叶子会变红燕子要往南飞?"我没有马上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课后通过了解、查资料、上网等找答案。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同学们做同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降落着地情况的实验,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一切真知出自实践的道理。世界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来自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从头脑、嘴巴、空间、眼睛、时间和双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乐质疑、善思维、勤实践,学生必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上一篇: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 发挥教学“小助手”作... 下一篇:老虎当了兽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