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施工 第2期

时间:2022-06-11 03:22:37

桩基施工 第2期

1 施工准备

采用全站仪精确测量进行孔口定位,测放出桩位中心点并做好护桩,并从绝对高程点引入临时水准点,测出护筒口标高,作为施工中桩位高程控制点和检查点,并在施工中注意保护。

2 护筒埋设

(1)精确定出桩位后,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无误,埋设钢护筒。

(2)护筒高2米,采用5mm的钢板卷制而成,护筒内径比桩径大20cm,护筒顶要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1.0—2.0m,并高出施工原地面0.3m,保证钻孔中存储的泥浆能高出地下水位,并保持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以保护桩孔顶部土层不致因机身振动而导致坍孔。

(3)护筒埋设位置必须准确,保证护筒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在护筒的顶部要开设1个溢浆口,护筒中心线与桩中心重合,平面允许误差50mm,护筒倾斜度不得大于1%,埋设后将护筒边0.5~1.0m范围内的土挖掉,夯填粘性土至护筒底0.5m。

(4)为增加护筒刚度防止变形,在护筒上下端各焊一道加劲肋。桩基护筒用人工开挖埋设于密实粘土层中。护筒埋设完成后钻机就位,并将钻头准确对准桩位。

3 钻机就位

拼装好的钻机拖拉就位后,将钻头对准钻孔桩位,并与钻架上的起吊滑轮在同一铅垂线上中心成一直线,其偏差小于2cm。

泥浆制备

泥浆循环池根据现场道路及周围环境布置,泥浆循环池由泥浆池和沉淀池组成,泥浆池和沉淀池之间设置梯形堤坝,泥浆池和沉淀池开挖深度根据钻孔容积确定,并确保施工时泥浆面保持在路面以下0.5米,泥浆不外流,防止泥浆溢出影响当地村民庄稼。

在粘土层段采用自然造浆方式进行护壁,淤泥或砂类土层段采用抛填粘土造浆,造浆用的粘土塑性指数应大于15。

4 成孔

开始钻进时,应采用小冲程开孔,待钻进深度超过钻头全高加正常冲程后方可进行正常冲击钻孔。松散地层应采用中小冲程,坚硬漂、卵石和岩层应采用中、大冲程。

钻进工地应有备用钻头,检查钻头钻头直径磨耗超过1.5cm时,应及时更换、修补,经常检孔,更换新钻头前必须检查到孔底,确认钻孔正常时方可放入新的钻头。

在易坍地层中钻进时,应适当加大泥浆比重,控制钻进速度。

钻进中应经常注意土层变化,在土层变化处均应捞取渣样,以判断土层,并做好记录,与设计地层作核对。当成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后,利用探孔器(探孔器直径比钢筋笼直径大10cm,长度5米)先进行孔径检查合格后,由项目部技术员进行成孔质量检验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后,报请监理复检认可后即可进行钢筋笼入孔。

终孔后采用测绳校核孔深,以保证桩底标高符合要求。

钻孔桩在钻进过程中,要及时将弃渣外运至指定地点,防止对城市造成固体污染。

钻孔桩成孔直径必须达到设计桩径,成孔用钻头设保径装置,保证每个截面没有缩径现象。

钻孔桩成孔桩位偏差不应大于5cm,桩身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1/300.当钻孔进入中风化岩面时,应捞渣取样并经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以作为岩面深度的依据。

终孔前钻进速度放慢以便及时排出钻渣,当钻孔距设计标高1m时,注意控制钻进速度和深度,防止超钻,并核实地质资料,判定是否进入要求的持力层。

采用多台钻机施工时,在砼刚刚浇注完毕的邻桩成孔施工安全距离不宜小于4d,为防止冲击振动使邻孔孔壁坍塌或影响邻孔已浇筑混凝土的凝固,应待邻孔混凝土浇筑完毕,并达到2.5MPa抗压强度后方可开钻。

5 第一次清孔

清孔处理的目的是使孔底沉碴(淤泥)厚度、泥浆液中钻碴量和孔壁泥垢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当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提起钻头,补充泥浆并开始清孔。清孔标准执行下列规定:孔内排出或抽出的泥浆手摸无2-3mm颗粒,泥浆比重不大于1.03~1.1,含砂率小于2%,黏度17-20pa/s;浇注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厚度不大于30cm。

6 钢筋笼制作安装

采用钢筋弯曲模具,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加工钢筋笼,钢筋笼分段制作,主筋接头位置错开且在同一截面受拉区不大于50%。为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笼每2米处交错焊接定位钢筋4个设专用台架制作钢筋笼,钢筋的成型须严格按图纸要求施工。内主筋宜采用闪光对焊,上下两节孔口焊接采用搭接焊接头,采用搭接焊时,主筋连接应保证在同一轴线上。焊接时采取两边对称施焊。连接完毕后要补足连接部位的螺旋箍筋,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下放,进行下一段笼的安装,钢筋加工单面焊缝长度不小于10d,双面焊接长度不小于5d,圆钢焊接采用J422型焊条,螺纹钢筋焊接采用J506型号焊条。

加工后的钢筋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认真检查验收,必须确保钢筋笼的主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20mm,箍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20mm,钢筋笼长度偏差不宜大于5mm且不宜小于10mm,并经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下入孔内。

钢筋笼堆放和搬运时必须保持平直,防止扭转、弯曲变形。起吊时必须用两点起吊法。

钢筋笼下放入孔时,保持垂直状态,对准孔位徐徐轻放,避免碰撞孔壁,下笼过程中若遇障碍不得强行下放,必须查明原因,处理后继续下放,钢筋笼安装时保护层偏差不宜大于20mm。

钢筋笼的安放深度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待全部钢筋笼下完经验收合格后,将其吊筋与孔口固定,保证钢筋笼定位正确,避免钢筋笼下沉和灌注砼时上浮。

7 导管下放及二次清孔

水下混凝土的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接头为卡口式,直径350mm,壁厚10mm。导管使用前须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下放导管时,导管连接要紧密,导管下入孔内后,底端宜距离孔底0.25~0.4m;导管应位于钻孔中心位置;导管下放完毕,重新测量孔深及孔底沉渣厚度,如孔底沉渣超过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要求,二清后泥浆比重控制在1.10以内。

在下完钢筋骨架后和在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必须检查孔底沉碴厚度。当沉碴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时即可进行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否则要进行二次清孔。柱桩允许沉碴厚度不大于30厘米。

8 水下砼灌注

灌注混凝土前将灌注机具如储料斗、漏斗等准备好。

导管在吊入孔内时,其位置居中、轴线顺直,稳步沉放,防止卡挂钢筋骨架影响孔壁稳定。

施工所用砼根据规程要求,每根桩进行3至4次坍落度测试,坍落度要求为18至22cm。同时每根桩在灌注过程中,按要求制作3组试块,试块制作取样分前、中、后期有代表性,并按规范要求养护,28天后送验。

导管安放底面应高于孔底40cm左右,砼的初灌量应满足导管埋入砼深度不少于1m的标准。灌注过程中,设专人负责测量砼面高度,适时提升及拆卸导管,保持导管埋入砼的深度2至6m。

砼灌注连续紧凑进行,中间不得停顿,并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灌注过程中经常用测探锤探测孔内混凝土面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m~4m,特殊情况下不小于1m或不大于6m。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采取以下措施:

(1)使导管保持稍大的埋深,放慢灌注速度,以减少混凝土的冲力;

(2)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1m~2m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增大钢筋骨架下部的埋置深度。

为确保桩顶质量,桩顶加灌0.5—1m高度。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全部混凝土灌注完成后,拔除钢护筒清理现场。

钻孔桩砼施工完成并达到终凝状态后,应及时将上部空桩部分用土回填,防止人员跌落。

9 桩基检测

低应变法检测桩基受检桩砼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一般不少于14天)方可进行检测。

检测前桩基应凿除浮浆,平整桩头。传感器位置用磨光机磨平,打磨面积直径不小于10cm。如果对低应变法检测的结果发生怀疑时,用抽芯法进行钻芯验证。

上一篇:买苹果 第1期 下一篇:工程应用能力在公路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