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地理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2-06-10 07:47:45

义务教育新地理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探索

义务教育新地理课标的设计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体系。

一、赞赏并肯定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学中有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好问是智慧的摇篮,是探求真知的钥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学生创造力想象的体现。学生敢于提问题是对科任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说明他们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们学到了知识,树立了信心和勇气,既会更信任科任老师,又会对其所教的学科更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他们不满足于知道现成的答案,“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优良品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提问题的过程是产生好奇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学生年龄结构轻,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学习历程短,知识量有限,所提问题有时显得“天真幼稚”甚至“异想天开”,面对这种情况,身为人师的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幼稚无知或“荒诞”而漠然视之,甚至批评讽刺,否则会浇熄学生思维的火花,挫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科任老师失望和反感,进而讨厌科任老师所教的学科。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很多,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善提问,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线段比例尺教学,教材呈现方式是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计算实地距离,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有学生问道:地图上铁路和公路基本上是曲线,我们如何计算实地距离?面对这样一个课本上没有提及的问题,首先要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学生想出了用头发丝、细绳、铁丝等办法来解决问题,我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地理学科的“交叉”优势,多学科纵横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内容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地理科教材的内容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探索的成果。由此,地理教学方式要跟着发展和创新。初中学生有着鲜明个性和活跃思想,他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好奇心特别强,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和“被动学习”,大胆探索和创新,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教学泉州乡土地理时,我先深情地说:“清雅古朴的南音,悠远迷人的海上丝绸之路,让锡兰王子流连忘返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位于闽南金三角,美丽的宝岛台湾就在我们的家门口,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在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我这样说:“拥有甲天下山水,让山歌迎接客人的刘三姐的故乡在欢迎我们。”这些语言渗透了历史、语文、音乐等学科知识,学生听后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再比如,了解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时,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中国大地上,在什么地方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怀抱?而在什么地方最晚送走满天的繁星呢?同学们听了这个问题后,迫不及待地在地图上查找这两个地方,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巧妙拓展延伸,把地理课教“活”。例如,在学习中国主要山脉时,我先朗诵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万重山”是指什么山脉,给同学们一个悬念,再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有力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中学各门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地理学科具有“交叉”的特点,只要巧妙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就能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是以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为线索来阐明人地关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人类活动丰富多彩,要准确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概念和发展变化规律,必须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图和直观图像。新版地理课本上有许多地图和直观图片,它覆盖了所有章节,而且全部使用彩色印刷,设计新颖美观,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相关的地图和图像结合在一起,从图像中去理解掌握知识,不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素称“水乡”和“鱼米之乡”,分析“水乡”现象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水乡的河网图”。学生一看那密如蛛网的河道,水乡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自然景观图片――江南水乡景色。学生一看见那优美的自然风光,马上被吸引住。这时候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能理解“鱼米之乡”的真正含义。最后引导学生阅读“长江中下游地形图”,简单分析它们的成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抽象问题便形象化,复杂问题也就简单化,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深奥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就能把抽象问题简单化。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

地理知识是人类长期认识自然和不断改造自然的结晶,它把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如果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使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延伸,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把地理知识和热点话题、前沿信息结合起来,将会激励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不断地开阔求知视野,于不知不觉中树立热爱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如:中国人口的分布,课本上的内容很简单,只提到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我想,若能把人口分布与“西部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地理知识得到丰富和延伸。于是我告诉同学们:西部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是新开发的经济带,在产业布局、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上将更加科学合理,将增加许多就业的机会,同学们想一想,在可预见的一定时期内,中国人口会发生迁移吗?会发生怎样迁移?这样的迁移对中国人口的分布会产生积极影响或是消极影响?教学中加上这样一段小“插曲”,学生不仅接受了国情教育和发展教育,还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决策感到骄傲和自豪。世界不断变化和发展,新生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如日本的“购岛”闹剧、菲律宾炒作黄岩岛事件、叙利亚的战乱等,只要我们平常关注时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电视报刊、书本杂志等,把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发挥地理科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地理科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地理现象丰富多彩,只要地理教学工作者立足于现实,把握新课程的基本宗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就能使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一篇:中国钢琴曲《序曲第二号“流水”》的音乐分析... 下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初始阶段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