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石油管线走向变化与中日俄三国能源合作

时间:2022-06-10 07:10:31

俄石油管线走向变化与中日俄三国能源合作

摘要:在全球石油资源日趋紧缺的背景下,作为东北亚地区大国的中日俄三国通过合作建立各自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愿望日趋强烈。然而,近年来俄远东石油管线走向变化表明,中、日、俄三国的能源合作不会一帆风顺。分析俄远东石油管线走向变化的制约因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约束机制,趋利避害,推进三国能源合作健康发展,是摆在三国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俄远东石油管线;中日俄;能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4-0033-02

一、俄石油管线走向变化的制约因素

从1994年中国首次与俄罗斯就石油管道问题进行谈判,到前一时期“泰纳线”基本走向的确定,俄石油管线走向的确定,可谓一波三折,中日俄三国的能源合作也因而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其中,不乏生态环境安全、俄内部利益之争等因素影响,但是,从整体上看,是中日俄三个当事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俄罗斯因素

第一,俄能源外交战略框架的影响。众所周知,俄罗斯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俄政府对其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普京总统上台以后,大力推动能源外交,并为此制定了俄罗斯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以油气资源为手段,为俄获得国际能源市场的最大份额,吸收更多的国内经济发展资金。中国和日本历来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和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也确定了加强俄与中日能源合作的方针。但是,俄能源外交战略宗旨的确立,决定了俄罗斯一切能源合作活动都被置于能源合作的整体框架之下,服从和服务于满足俄罗斯需求这个目标。随着中东地区石油危机的升级和全球范围的石油资源短缺,俄罗斯必然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待中日两国的能源需求,有意无意地在中日之间制造矛盾,从中渔利。

第二,在俄罗斯的社会精英阶层和决策层内部,存在着对华友好和敌视中国两种势力。这些人身居要职,有些人本身就是大石油公司的首脑、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其主张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舆论方向。他们的有代表性的主张是,与日本的能源合作有利于解决俄目前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中国客观上不能成为日本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中国的发展会给俄方带来威胁”的“中国”。另一种主张则认为,中国是俄稳定、安全的市场,俄能源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但是,就是抱这种主张者在强调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快速发展会使两国原本不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拉大。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使俄在与中、日两国的能源合作中经常瞻前顾后、徘徊不前。

第三、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在国际关系交往中,捍卫国家利益无可厚非。但是,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俄罗斯将能源外交发展到了极致的做法,则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从俄石油管线走向变化摇摆不定的态势,可以清楚地看出俄罗斯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

(二)日本因素

俄方提出“改线方案”的诸多促成因素中,日本因素毋庸置疑是最直接的因素。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上,日本通产省早已经将俄罗斯作为首选。缘于能源危机意识,日本通产省将俄罗斯的管道建设定位为“与核能政策同等的最重要问题",组织了精干的专家队伍对俄罗斯的有关法律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对俄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超过了日本的能源需求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的危机感陡然上升。因此,在中俄即将签订协议的关键时刻,日本突然介入,充当了“第三者”角色。根据有关报道统计,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日连续派首相、外相及其他政府官员赴俄罗斯商讨能源合作问题。不但极力进行接触、斡旋,还投俄所好,许以重金(75亿美元),开发俄东西伯利亚石油和投资远东地区社会经济项目。为使俄罗斯放弃通往中国的“安大线”,而优先建设有利于日本发展的“安纳线”,日本一些政治家甚至私下向俄方表示,他们不希望俄罗斯把石油卖给中国。据俄《论据与事实》周刊的可靠消息,只要能打掉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合作(即石油管道合作)意向,日本宁愿出2 000亿美元巨资建设俄日“能源桥”。由此可以看出,在“安大线”改线问题上,日本一定要介入石油管线走向问题,缺油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遏制中俄能源合作的目的和形成长期的能源战略规划则是更深层次原因。而俄罗斯搁置“安大线”的事实表明,日本的干扰发挥了作用。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在牵制中国发展这一点上,日俄双方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三)中国因素

在分析俄石油管线问题的当事国因素中,中国因素常常被忽略,其实,中俄“安大线”出现波折,与中方对俄认识不清,主动性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有很大关系。

1.对俄法律法规研究不够。“安大线”的搁浅,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没有法律武器做保障,是中方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缺乏精通对俄合作的法律人才,不仅对俄法律的研究活动没有展开,就是有关的法律咨询活动也很少进行。

2.对俄石油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一直以来,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都认为企业交流是企业之间的个体行为,只重视与对口企业本身的交往,而很少考虑与俄政府的交往。自普京执政以来,政府加强了对石油企业的管理,尽管表面上实现了私有化,实际上加强了对重要油气公司的掌控,许多重要部门和项目掌握在与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手中。应当说,俄每一项合作项目的签订都有俄政府做后盾,是俄政府意志的体现和反映。中方企业因不谙实情,在对俄交往中势必要经常处于劣势地位。

3.对中国的形象宣传不够。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中国”也被一些人抛了出来,致使一些人对中国产生了惧怕心理,从而在对华合作中有所顾忌。这种情形在俄日两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多缘于对中国的不了解。而中方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宣传不够,应当说是首要的原因。

二、如何推进中日俄三国能源合作

俄远东石油管线走向变化,是中日俄三国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如何消除三国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趋利避害,实现多赢,是三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摒弃零和博弈,推进三边合作关系的展开

所说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国家关系发展中形成的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理论。在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合作交往中,这种观念一度盛行。俄石油管线走向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博弈心理的体现和反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存日益明显, 博弈思想只能成为合作发展的障碍。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能源市场体系下,任何一国如果只考虑自身的安全,最后自身的安全将难以保障;而且,要想应对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加强联系,彼此借重,成为时展提出的迫切要求。为此,摒弃博弈思想,推进多边合作势在必行。

(二)建立统一的能源协作协调机构

多年来,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一直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合作规模不大,成效也不明显。在世界石油行情发生巨大变化,石油资源成为紧俏的商品,各国对石油资源争夺加剧的情况下,以中日俄为首的东北亚地区国家,已经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加强了有关方面的探讨。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由相关机关参加的能源安全机制的建议,为此还具体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建立类似《能源》的合作组织等。

(三)增强能源安全意识

如上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合作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能源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增强能源安全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能源安全战略对各国今后能源合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在能源合作中,能源需求方与能源供给方的距离越近,能源运输线路越短,运输可靠性和安全性越强。就中日俄三国来讲,因其同属东北亚地区国家,又各自是本地区能源的需求方和拥有方,因此,从安全系数来看,区域内的合作无疑优于区域外的合作。

(四)理性地对待中日俄合作中出现的偏差,推动合作的良性发展

为推进三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应理性地看待中日俄三方面的需求和做法。首先,我们应正确看待中俄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力争扩大这种共同性,做到尊重和缩小彼此间的差异性;其次,对俄日两国国内存在的“中国”,不必反唇相讥,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不是威胁,而是重要的机遇。第三,加深相互理解,积极推进三国间的友好往来。无论是日俄、中俄,还是中日之间都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除政府层面的交往外,应加强民间友好往来,消除障碍,增进了解,拉近距离。为此,对俄远东石油管线走向变化的问题,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应过于悲观,而是理性地看待,妥善解决。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计划的启动和实施,为中俄两国的相互理解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必将促进中俄交流进一步向纵深层面展开。

上一篇:对中俄大项目合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中俄两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因素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