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回归与升级

时间:2022-06-10 05:38:11

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回归与升级

近两年我国的电视屏幕兴起了一股“新势力”――故事化栏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袁方预言:故事化节目将取代选秀成为电视的新宠。可以预见的是,电视故事化栏目的热浪会滚滚袭来,跟风之作也将层出不穷,此轮“故事热”甚至还可能重蹈选秀热“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此时,作为清醒自觉的电视人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无疑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通过对一系列电视故事化栏目进行观察、梳理与分析,笔者找出了两个能够代表某种趋势的关键词:回归与升级。

回归:远“电视”近故事――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形态之变

浏览一下十几年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故事化栏目其实从未断线,只不过在各个阶段呈现的规模与特点不同而已。在此,笔者以1993年开播的《生活空间》、2001年开播的《讲述》、2005年开播的《传奇故事》为例做一简要阐释。

1993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栏目播出《牡丹江畔的老人》,在节目的最后打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版,诞生了一个贴近观众,走进百姓的短纪录片。它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最忠实地记录了最平民化的生活状态,再也不像以前的电视那样高高在上、冷冷冰冰。纯粹纪实性的叙事风格一开始便获得了好评,成为许多电视节目竞相效仿的榜样。但久而久之,这种过于自然主义的做法先是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诟病,被戏称为“跟腚派”,之后习以为常的观众也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生活空间》生命力逐渐萎缩。

2001年7月9日央视十套《讲述》栏目开播,该栏目把能够展示人内心情感和特殊经历的口述作为自己的主要定位。而实践证明,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讲述》栏目历经六年至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

如果说《生活空间》与《讲述》是“有备而来”的话,2005年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的出现就很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这个栏目源自一次失败的采访:一位身高一米五的妻子实施家庭暴力,把自己一米九的丈夫打死了。这位妻子在外很能干,在家很强悍,丈夫长期生活在她的专制下不堪重负,这次死亡事件不过是一次总爆发。可以想象这一选题在采访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其结果是记者所编辑的内容远远达不到播出栏目的时长要求,要被“毙掉”,而主持人金飞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对这个选题进行了“抢救”――用大段大段的主持人讲述和点评,辅之以关键画面和关键采访,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太过于简单的节目形态一经亮相就饱受非议,被认为是背离了电视作为“声画艺术”的本质。事实上,从表面看来,这种背离较之于《讲述》栏目的口述体更甚,因为被采访对象的口述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用主持人大段的讲述与点评似乎连客观性都丧失了。这一次,业界的评判与观众的取向又是大相径庭,《传奇故事》缔造了收视传奇。

笔者试图从“与纪实画面紧密程度”的角度入手得出以下结论:《生活空间》对画面的纪实性属“重度依赖”,《讲述》属“中度依赖”,《传奇故事》属“轻度依赖”。可以看出,似乎有一种“离心力”使故事化栏目越来越偏离电视的“既定轨道”而向一个新的目标集结,这个新的目标就是“故事”,笔者将这种趋势称之为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去电视化”抑或是“回归”,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电视故事化栏目的这种形态之变呢?

首先,它迎合了观众对电视故事大信息量的需求。而通过主持人或被采访者的语言却可以承载“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超大容量。

其次,它反映了媒体对电视故事类栏目风格化的追求。众所周知,“风格”是增强识别的有效手段,而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并被观众广泛认同的主持人是最能彰显栏目风格的,所以许多电视故事类栏目都不约而同地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升级:从线性到非线性――电视故事化栏目的结构之变

我们发现,在早期的故事化栏目《生活空间》中,以时间为序来解构故事的方式非常普遍,类似“某某的一天”的节目较多。这种线性叙事的优点是脉络清晰,采编时操作性强,缺点是信息量小,像记流水账。尽管该栏目在展现故事当中也“埋伏笔”、“留悬念”,但这些手法的运用一般还停留在浅表层面,比如,在记录了一个人求职的曲折经历后,解说词会用一个设问句:明天他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线性结构深层动因是“传者中心”,这反映了电视节目在“作品”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当电视进入“产品”时代,收视率成为“硬通货”之后,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就成为节目生产的第一要务,此时,故事化栏目再采用简单的线性结构已无法让受众产生收视期待,非线性结构的叙事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叙事结构的基本范式是:打破平衡――重找平衡,不再单纯的以时间,而是依托受众心理的变化,以层出不穷的矛盾为主线来解构故事。主要的叙事方法有:悬念式开头、平行式剪辑、期待式编排、冲突式情节、沟通式采访等。透过“平衡――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观众获得一种坐“过山车”式的体验,从而产生持续的收视兴趣。

“平衡――不平衡”的叙事结构有的是故事本身所固有的,编导所要做的就是将之“提纯”、“强化”,但在目前电视高度竞争、独家优质的故事资源日渐稀缺的情况下,这样的“现成饭”越来越难吃到,更多的时候要靠编导对节目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深度开掘才能完成。“二次”创作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故事类栏目竞争力的强弱。

目前,电视故事化栏目花样繁多,大胆尝试之余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真理往往是简单的,回过头来重温那些有着极强生命力的“老故事”,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可能对于节目制作大有裨益。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河南电视台编辑)

编校:郑 艳

上一篇:音乐广播的媒介营销策略 下一篇:秋影:大山两次商丘行的牵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