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2-06-10 03:34:27

中职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年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敏感的群体,社会生活的每一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道德价值观尤其令人关注,这源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在学业前途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像高中学生那样有明确的升学方向;在职业选择上,他们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那样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再加上他们的年龄普遍处于“三观”的形成期,亟待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填补他们的精神需求。本文拟从理论层面探讨中职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环境

参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教师和青年学生双方皆为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正如“环境创造人”一样,人也“创造环境”。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是道德主体的生理因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以他们的身体为载体的。道德主体的生命活动构成整个道德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履行道德的先在条件。强壮的身体、优美的身姿或瘦弱病残的身躯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教育的效果。教师与受教育者的身体状况决定其是否有效地施教与受教,因而主体生理环境也是影响道德教育实施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是道德主体的心理因素。教师以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道德认识、情感、兴趣和意志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缺乏坚强的意志,自然无益于身教言传,难以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总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和各种倾向性特点都会对道德的形成与受教和施教发生作用,构成影响道德教育活动的多种因素之一。

三是主体内部已有的道德体验。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赋予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能自觉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层级建构,抓好每一学段、每一年级。当然更不可忽视的是对教师的教育,因为教师内部道德环境的外化即为受教育者的外部环境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强烈的陶冶性,其影响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二、加强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素养主要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它是教师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新时期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唤醒教师“爱”的情感。热爱学生,可以说是对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人的以个人为基础的“私爱”,它是教师从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出发,对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关怀和热爱,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以公正平等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帮助教师关心和了解学生,助其削除心灵的困惑;可以帮助教师尊重与信任学生,使他们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社会中,树立起克服困难的自信;可以帮助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以避免学生年轻的心灵因抵抗不住外在环境的侵蚀和诱惑而出现躁动。

二是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责任感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自觉地把分内的事情做好的心情。”在这里,“分内”的事情即指事物对主体应有的行为的种种外在规定及应达到的目标要求;“自觉”强调的是主体主动参与的需要;“心情”则表明主体对做好某事的心理认同。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可以表述为:教师对教育职业应承担的职责和在建立起主观认同后形成的一种能自觉调整自身教育行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趋向。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威信建立的基础。在责任感的感召下,教师不会满足于一般的教育任务,一定会有更为积极的教育参与意识,愿意认真思考、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教育的成功。

三是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从教师所扮演的特殊社会角色看,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代表人,它扮演着人类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其劳动主要是对人类已有文化成果进行整理、加工与传递。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世代延续的关键。教师的劳动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表现出未确定性与未完成性特征,正是教师的教育劳动使他们完成了由可能的生物性的人向现实的社会性的人的转变。这就从客观上对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从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生产属性看,教师所从事的是精神生产劳动,是“人”的生产,它所改造的是人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因此,教师的奉献和牺牲有职业的必然性。

三、树立新的整体性学生观

这里所谈的整体性实际上是指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参与到道德认识之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学生道德认识本身的完整性。从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发展来看,对道德的认识并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也并非是培养学生掌握大量道德知识、律令和教条,而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学生的情感、意志共同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集理智、感觉为一体的过程。实际上,对道德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认知、理解、选择、行动这样一个过程。期间,知、情、意等要素共同发生作用。其二,道德影响的全方位性。这是从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外在因素而言的。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学生已经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难看到,现在,学生所受到的道德影响远非单一,而是丰富的、多元的。这些因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学生思想的成熟。

上一篇:河北省3~6岁儿童体质监测动态分析 下一篇:刍议信息技术在中职财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