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程,小学习作课程建设的应然选择

时间:2022-06-10 02:40:59

微型课程,小学习作课程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习作课程的审视与追问

母语学习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不是零起点,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应然状态。小学生习作不是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可以“批量化生产”。

平心而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情与学情差别是非常大的,要想编写一套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不同老师共同使用的习作教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只是基于《课标》的底线要求而编写的。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化的习作课程,以满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微型课程”,是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适时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长期备受困扰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可以从“微型课程”概念中汲取智慧――我们为什么不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出发,灵活机动地开发出一些“微型课程”,作为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补充呢?

二、微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正是基于微型课程理念而开展的习作课程建O。

1.聚焦能力缺失,构建主题序列。对照《课标》的基本要求,放眼学生的日常习作,我们会发现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往往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此时开发出一个个主题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或完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小学习作教学的“微型课程”便由此而生。

如:针对三上学生在习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单调,语言贫乏”这一现象,我们专门开发了“让单调的语句丰富起来”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观察、想象,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画面内容,推进故事情节,从而使单调的语言逐步走向丰富、多样。

又如:针对三下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习作修改能力,我们专门开发了“正是马马虎虎的一位大画家”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话语情境中开动脑筋,纠正错误,完善表达,学会基本的修改方法,养成自改与互改的良好习惯。

再如:针对四上学生习作就像“流水账”,缺乏精彩的片段描写的现象,我们及时开发了“关注细节,品读生活”这一主题课程,鼓励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通过“动作神情”“内心独白”“想象画面”等元素,捕捉那一个个充满爱意的生活细节,从而生发出一段段精彩的细节描写。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素材是有限的,学生的习作实情却是“千奇百怪”的。面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那一个个带有共性色彩的“能力缺失”,及时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微型课程”,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习作活动,在某个方面获得完善与提高,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2.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习作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是十分丰富的:阅读、观察、积累、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交流、评价、修改……这么多的教学环节要去一个个机械地实施,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力求以故事情境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下面以五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融情于景,从故事中获得灵感。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先默看一遍。谁来给大家读读这美丽的景色?(指名朗读)

――在少年王冕的眼中,雨后湖上的景色为什么会透着这么多的灵气呢?(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好奇心、他的求知欲)

(2)情景交融,从古诗中获得印证。

赏读《江雪》

――涛中的景色如何?

――这样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孤独寂寞,孤傲清高)

赏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题目到内容,你有没有读出什么疑问来?(送别诗却不言别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跟送别有什么关系?(以景壮行,宽慰友人,故意淡化别离之愁。其实,景中充满着对友人的关爱。)

(3)佳作赏析,从语句中体会妙处。

“哗啦啦!哗啦啦!”倾盆大雨沿着房檐直泻而下。大雨拍打着地面,奏成了一首交响曲。吃过午饭,雨下得更大了。今天是中秋节,再这样下去,晚上可就赏不成月了。我很伤心。

――哪些句子是写景的?通过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直泻而下”“拍打着地面”,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担心晚上看不到月亮,语句中略带忧伤。)

奶奶拉亮了前院的灯。灯虽然小,却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灯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月饼。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使这中秋节变得更为独特。

――这段话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都说明小作者由看不到月亮的失落,转而获得了一些宽慰,心情舒畅了许多。)

对小学生而言,景物描写是比较难的。怎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呢?借助一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片段,让学生在回顾故事情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进而展开品读、赏析、观察、想象以及构思、练笔等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轻松自然的,也是务实高效的。

3.遵循心智规律,优化教学节奏。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大脑在认知方面具有多种特性:爱新奇、好想象、喜创新、乐交往、向往挑战……平铺直叙地讲述、翻来覆去的要求、单调机械地训练,都不利于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较之传统的习作教学,“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紧紧围绕习作主题,从不同侧面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调控课堂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同时,也在教学环节的转换与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中,更好地遵循大脑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组合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下面,以“透过心灵的窗口,看别样的世界”为例,加以说明:

(1)感受别样的世界。

教者引导学生观看一幅乌龟叠罗汉的画面,鼓励学生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群乌龟。学生纷纷发言:这是一群可爱的乌龟,这是一群调皮的乌龟,这是一群快乐的乌龟……

――可是,老师却要说,这是一群倒霉的乌龟。看,它们自己是没办法完成叠罗汉的,分明是有人在故意捉弄它们。它们一个个都吓得缩着脖子,连脑袋都不敢探出来。

――人的眼睛真是奇妙!同样的外部环境,由于我们的心情不同,内心的想法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

(2)探寻别样的世界。

①出示片段1: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这里有“别样的世界”吗?(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高尔基看到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特别的感受?(因为这花是高尔基的儿子种的;因为儿子种花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因为高尔基看到了儿子种的花,就不由得思念起儿子来了……)

②出示片段2:明天秋游!今天老师没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后,拿着妈妈恩赐的百元大钞,我一口气把超市跑了个遍。果粒橙朝我含羞带笑,脆脆鲨冲我龇牙咧嘴,炸薯片与我心照不宣,巧克力对我情有独钟……

――自由读片段,留心其中“别样的世界”。(果粒橙含羞带笑,脆脆鲨龇牙咧嘴,炸薯片心照不宣,巧克力情有独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因为明天秋游,心情好;“我”太爱吃这些食品了!)

(3)演绎别样的世界。

外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更是千奇百怪的。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组画面,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逐幅呈现绘本《我的尾巴》图片,穿插讲解,引导过渡,启发想象,鼓励参与)

从“感受别样的世界”到“探寻别样的世界”,再到“演绎别样的世界”,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和自我表现力都得到了极好的调动。接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等教学环节也交替出现,在这个关于“别样的世界”趣味话题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舒展,教学也因此更为务实、高效。

4.重视话题开启,不断习练跟进。平心而论,企图以一两堂精彩的课例,就想使学生某个方面的习作能力得到完善与提高,那是不现实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以精编的故事为话题“开启”方式,以精选的素材为话题“展开”手段,以较长一段时间地反复习练为话题“跟进”策略,引导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微型课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面对四下学生在话题习作中表现出的“目标不明,语句散乱”这一普遍现象,我们确立了“有目的,有步骤”这一主题课程。以下是本课程的展开方式:

(1)精编故事,开启话题。

我们创造性地回顾并利用了《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两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清故事中狼和狐狸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分别是吃掉小羊和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接下来鼓励学生分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各自是怎样一步步努力的?

狼先说小羊把水弄脏了;再说小羊背地里说狼的坏话;最后讲说坏话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强词夺理吃掉了小羊。狐狸先向乌鸦问好,没有效果;再向乌鸦的孩子问好,跹恢豢戳怂一眼;最后,紧紧抓住乌鸦的虚荣心,夸她长得漂亮、声音好听,终于骗乌鸦张口唱歌,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狼和乌鸦固然不好,但他们做事目标明确,具体实施的时候,又都有清晰的行动步骤,所以才能做成事。我们以后说话或是习作时,如果也能借鉴它们这一优点,那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板书课题:有目的,有步骤)

(2)精选素材,展开话题。

①引导学生阅读习作片段《废旧电池的危害》。先弄清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废旧电池的危害很大)再鼓励学生给这段话分层。(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水源和农作物对人体的危害,对婴幼儿的危害)

――作者表达目的明确,并且是循着危害程度,逐步加大的次序组织语句的,这就做到了“有目的,有步骤”。

②评析习作片段“不能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先明确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再推敲其中一个句子:“如果我们吃一些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我们也会生病,还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看看放在哪里更合适?

――看来,遵循“有目的,有步骤”这一表达规律修改习作,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反复习练,不断跟进。

①配合画面情境,讲述“大锅圈小学”的真实故事,在学生被这所偏远山区小学的师生生活深深触动之后,鼓励他们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如:“这样的山路好险啊!”“想不到竟有这样简陋的学校!”“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要求学生将这句话作为表达目的,结合故事情境写一段话,努力做到“有目的,有步骤”,继而对照这一要求展开片段评析,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表达效果。

②在以后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时常利用小练笔等教学契机,链接生活,提炼出一个个话题。如:“我们不喜欢秋游回来后还要写作文”“他是被冤枉的”“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引导学生练习写好一个个习作片段,并紧扣“有目的,有步骤”的要求展开点评。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反复习练,学生的习作片段才能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步骤”。

综上所述,“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以《课标》理念为指引,以学生的习作实情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心智规律,植根母语学习的沃土,力求以习作“微型课程”建设走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上一篇:关于强化会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的思考 下一篇:斯蒂芬的神话追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