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6-10 02:30:30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着想。“不教之教”。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快乐感。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多下工夫。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不断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促进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重视学习过程。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课堂上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认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 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摆、剪、拼、分等。让学生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看能卷成什么形状,有几种卷法;再拿一张正方形的纸,看能卷成什么形状。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沿旗杆旋转一周。猜一猜、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形状?再验证一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初步体会了旋转体的基本特征,丰富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2 重视激趣引思。让学生动脑学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的组织课堂讨论是激疑引思的好方法。营造热烈而富有竞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问题的争论和辨析中,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本质。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区分和辨析知识。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认识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2,5,3倍数的特征时,可提问:为什么不按2。3,5的顺序排列认识特征?3的倍数能不能如2和5那样看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出示一些数:123,96,39,46,89,57,741,147,174,471,让学生在争论中去辨析3的倍数的特征。

二、主动提问。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随时可以提问。

1 创设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乐于提问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角度说。好奇和好问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小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再用计算器验证。他们发现“3的倍数并不像2、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经不住要提问:“3的倍数究竟有何特征?如何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

2 不唯师。不唯书,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总认为书本上讲的、老师说的总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算法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名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样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圆柱和圆锥呢?在这名同学的发问下,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争论,在争论中教师再拿出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与高和底都不等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合作性问题。具体实施分以下四个步骤:(1)独立思考: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教师在此时要鼓励学生,特别是能力中等和较弱的学生,引导其观察、审题。(2)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3)引导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中。同样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而后因适当的“收”,集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进行质疑。以求开拓创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

上一篇:浅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中考数学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