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融合1+1〉2

时间:2022-06-10 04:25:39

新闻融合1+1〉2

2008年12月1日19时,一档全新包装的新闻栏目《新闻楼外楼》在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亮相,由影视频道和杭州电台交通91.8频率在每晚7点同步推出,四位电台主持人亮相电视荧屏,由此带来的“名嘴效应”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小反响。

媒介的融合

新闻实践证明,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存情况分析,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新闻楼外楼》在寻求与广播、报纸、网络、移动电视等不同传播媒介的合作方面,学会了“多条腿走路”。

汽车喇叭里响起《新闻楼外楼》。“独木难成林”。今天,媒介发展靠各自单打独斗不能成大气候,联手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楼外楼》是电视和广播合作的作品,面向广大电视观众和广播听众同步推出。每晚7点,不少司机开车时都会打开电台91.8频率,收听《新闻楼外楼》;而对电视观众而言,吸引他们的不光是鲜活的新闻事件,还有电台主持人万峰、小马、阿通伯、于虎这四位平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台主持人。他们加盟到电视创作团队中,将广播的脱口秀风格融入电视中,使得电视新闻的主持风格更加多样化。

《新闻楼外楼》引入短信互动。当前,不少电视栏目越来越多地借助短信平台和观众互动,《新闻楼外楼》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三路热线电话,还开通短信平台,观众通过发短信就可以提供新闻报料。每逢节日,栏目还策划有奖竞猜活动,和移动、电信联手推出声讯热线,借助短信平台和声讯热线调动观众参与热情,拓宽新闻来源渠道。

《新闻楼外楼》联手网络传播。数字化时代,网络建设的日新月异给了媒介巨大的发展空间。每天的《新闻楼外楼》都会上传到杭州网通,如果错过播出时间,只要登陆杭州网通就能随时点播观看。网络让《新闻楼外楼》拥有了更多的收视群体。另外,《新闻楼外楼》中的很多题材也从网络上获得。

《新闻楼外楼》汲取报纸养分。新闻融合的时代使电视和报纸从原来的竞争对手变成竞争加合作的伙伴关系。《新闻楼外楼》的题材中,有不少都是取材于当天的各类报纸,我们称之为“营养新闻”,像《北大不招不孝生》《山寨手机遭遇“短信门”》等均从报纸中发现新闻线索,经过二次采访,融入了人物采访、现场拍摄、观点确立等一系列电视元素后,成为了可看性强的电视新闻。此外,电视和报纸还联手行动,《新闻楼外楼》和报社曾一起策划开办“找工作”栏目,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

采写方式的融合

“内容为王”是新闻传播的立足点,可读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因此,在新闻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媒介间只有打破狭隘、短视的门户之见,取长补短、兼顾特色,才能使融合真正发挥出效应最大化的优势。

《新闻楼外楼》在电视和电台同步播出,这就意味着文稿要兼顾电视和广播的各自特色。如何让一档节目既能满足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又能让广大听众听得过瘾?

兼顾听众感受,多用过渡句、连接短句。电视新闻写稿时,力求文字叙述简洁,不重复不废话。《新闻楼外楼》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广播听众的收听特点,注重采访和文字间的转述衔接。特别是在同期声采访中,被采访人物的身份,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字幕了解,但广播听众必须用声音来印证。采用必需的转述句,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恰到好处地使用转述短句是《新闻楼外楼》显著的融合特色。

同期声与音乐的运用。我们在收听广播时,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广播新闻具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音响运用多等特点。电视新闻也越来越追求新闻的现场感,但《新闻楼外楼》更注意对现场同期声的运用,这是电视新闻迎合广播新闻的一个特征。另外《新闻楼外楼》在新闻中对音乐或特技的高频率使用也大大超出了一般的电视新闻。像《开心过大年 动物也来赶庙会》中,猩猩挑着货担出场表演时选用传统民歌《货郎》,泰国小象出场发红包时采用《恭喜发财》的配乐。音效和特技的频繁使用也是电视与广播在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较多地考虑到广播听众对“听”的需求。

主持人资源的融合

“喜喜道来揭真相,笑声连连通天下,怒气冲冲鸣不平,骂声阵阵讨说法”是《新闻楼外楼》的节目定位,也是四位主持人的风格写照。电台主持人进入电视节目在杭州媒介融合中虽不是最早的尝试,但人力资源的融合往往最先开始,也是尝试最多的。

由于传播介质不同,电台主持人原来只注重嘴上“说”的功夫,但到了演播室后就不能只是会“说”,更要会“看着说”,说的同时要学会用眼睛平视摄像机、学会用眼神和观众交流,同时还要学会控制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广播主持人变身电视主持人,会不会晕镜、有“怯镜”心理,尤其演播室灯光聚焦下,原有的状态发挥会不会受影响?这是广播和电视融合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新闻楼外楼》来自电台的四位主持人有着非常丰富的主持经验,其中有的主持人平时还经常在电视栏目中客串亮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不仅晕镜、“怯镜”的因素消除了,他们还将电台主持的经验成功地融合到电视主持中。像原先在电台时,一般在节目开播前两位主持人会先碰头商讨,如今在电视录播前,两位主持人也会提前碰头“暖场”,进行二度创作。此外还会“提前热身”,即双方对当天的新闻进行探讨,确定各自的观点和立场,以便在稍后的准直播中能更好地发挥。

新闻融合初显成效

融合过程中,各媒体间有没有“水土不服”?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受众认不认可?要拿市场这把标尺来检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不断寻找并满足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是电视媒介未来融合之路上仍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收视率初显成效。《新闻楼外楼》的开播给杭州媒介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回想电视新闻的改革之路,播报方式已从最初的“播新闻”到后来的“说新闻”,再到现在的“边说边评”,每次“变脸”都会引起关注,在社会上反响巨大。

开播当月,《新闻楼外楼》就取得不俗的市场收视。根据CSM Media Research机构的研究数据:《新闻楼外楼》开播第一周,收视率就节节攀升,前四天(12月1日-4日)的平均收视率为2.07,最高达到3.73,现在已跃升为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各档栏目收视榜的第一位。

网友热评《新闻楼外楼》。在公众对话语权的需求日益高涨的今天,《新闻楼外楼》的评说风格受到网友的热议。如2009年2月24日播出的《我的瑞士表“血统”不纯》,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就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友不仅关注新闻内容,还针对主持人评述提出各自观点。截止到第二天下午三点,有36000多位网友浏览了这篇帖子,500多名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闻楼外楼》引起的社会关注度由此可见一斑。

《新闻楼外楼》收视群体年轻化。据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电视观众以中老年为主,广播收听主要群体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网民的主力军为18-24岁人群。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电视机前,除了稳定中老年收视群体,《新闻楼外楼》在年轻观众群聚效应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主持人搭配上,大打老中青组合拳。万峰、阿通伯对于中老年观众具有号召力,而于虎、小马在年轻观众中具有相当高的人气。另外,随着节目在交通91.8频率中同步推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听众开始关注《新闻楼外楼》。由于嘻笑怒骂的评说风格,《新闻楼外楼》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网上发贴、论坛交流使得《新闻楼外楼》在年轻收视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未来和谁牵手

技术手段的进步为《新闻楼外楼》未来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选择。博客网站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在电视新闻中开辟博客栏目,也是媒介融合的一种手段。手机拍客利用手机或者相机的拍摄功能,将身边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也是《新闻楼外楼》今后可以选择的合作方式。随着DV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市民记者加入DV联盟,其灵活、及时、积极的优势受到了电视媒体的欢迎。而正在研发的机顶盒据说拥有众多集成技术、具有播放影碟、浏览互联网、参与网络游戏、编辑电视等多种功能, 可以说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产品。

总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闻融合从形态的融合,技术手段的融合、到资本的融合、跨行业的行政融合,无处不在。它就像一张铺开的大网,为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移动电视等不同传播媒介的互利共赢搭建了广阔的合作平台。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明珠・影视频道)

栏目责编:曾鸣

上一篇:规范媒介融资的制度措施等 下一篇:地方台时政新闻改革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