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地资源分布现状与保护措施

时间:2022-06-10 04:21:45

浅谈湿地资源分布现状与保护措施

摘要:指出了湿地具有沉降颗粒物、降解污染物、转化营养物等功能,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湿地面积大,分布极为广泛、类型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湿地破坏越来越严重。针对我国湿地的分布与现状、定义、功能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湿地功能;湿地分布;湿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P9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57-03

1引言

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1971年签署的《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即“不论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多种类型。在1982年《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又进行了增补,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m的海域[1]。它们共有的特征是在其表面经常覆盖着水或一年四季充满了水,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从广义上讲,湿地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

2我国湿地的分布现状

我国湿地类型多却地理分布较为广泛,类型多即《湿地公约》中定义的湿地在我国几乎都有;而分布广则表现在从东部带到西部、从北部到南部、平原到高原地区都有湿地,但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体现为东部多西部少(图1)。我国湿地主要可分为8个主要区域,即:东北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和长江中下游湿地[3],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湿地类型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加入国际重要湿地时间及湿地名称如表1。

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6500多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1%,而据2004年的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到3848.55万hm2,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0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4]。目前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1、世界第4,而且由于对湿地的盲目开垦改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体的污染、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湿地的野生生物资源使我国的湿地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尤其是水体污染和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最为严重,如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这块湿地从1975年的500万hm2缩小到21世纪初的113万hm2。长江中下游在近30年内,因围垦而丧失湖泊面积12万hm2,丧失率34.16%。其中洞庭湖面积由50年代初4300hm2,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270hm2。20世纪50~90年代围垦海岸湿地达119万hm2,围垦的湿地81%改造成农田,19%用于盐业生产。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湿地面积1986年为2.12万hm2,到1995年实有面积仅为1.01万hm2,另外青海、等地区的湖泊也大面积收缩[5](图1)。

3湿地的功能

湿地系统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也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资源之一。湿地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动植物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水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天然湿地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如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生物降解等),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氮、磷和细菌等污染物,因而被人们用来净化污水。

3.1蓄洪防旱

湿地在抵御洪水和台风等灾害、调节地表径流和补充地下蓄水层中发挥着其他系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也称为是天然的防洪“海绵”。我国降雨量的分部和季节的分配没有规律,湿地可以在暴雨或河水涨水期时储存过量的降水,这样避免了发生洪水灾害,同时还可以在降雨量少时为人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水源。此外,湿地的蒸发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3.2降解污染物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工业污染物、农药等有毒物质大量进入湿地,湿地可以通过自身的化学和生物过程转化和降解有毒物质,使地下水和下游区域免受污染。

3.3滤过功能

湿地可以使水流停止,起到沉淀的功能。当工业和生活排放的污水经过湿地时,一些密度较大的污染物可以直接沉降,而一些密度较小的有毒物质和悬浮物质可以附着在较大的颗粒物上,随着较大颗粒物的沉降,有毒物质也慢慢沉降下来,这样水质就得到了净化,对废水的后续处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活废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N、P,这些元素可以为湿地中的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可以净化下游水源。

3.4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是许多爬行类、两栖类的栖息、繁衍、迁徙、越冬的场所,其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在很多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天然湿地为鸟类、鱼类、两栖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对维持物种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对维持生物种群的延续,筛选和改良优良品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盲目或过度开发、改造湿地,使功能下降

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湿地被大量地开发利用,大量的湿地被居住区取代或开垦为耕地,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人沼泽湿地地区。据统计,我国沿海地区已累计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200多万hm2,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湖泊面积的萎缩和数量的减少更为明显,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hm2以上,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失去调蓄容积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现有5大淡水湖面积之和;沼泽湿地由于泥炭开发和作为农用地被开垦导致面积急剧减少,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中天然沼泽面积已减少一半之多,仅剩113万hm2,占平原面积的22%[6]。

4.2生态环境的破坏

湿地是许多珍稀鸟类和鱼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环境,盲目或过度开垦湿地致使这些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丧失,许多珍稀动物因失去了生存繁殖的空间而濒危或灭绝。生物资源的大量丧失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及弱化生物的多样性,这样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

4.3环境污染加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也成为了我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污染不仅污染了水使水质恶化,而且使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湿地污染的因子主要包括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7]。

4.4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乱砍乱伐树木严重破坏了流域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随河流流入湿地,流入湿地的泥沙大大增多,造成湿地底部泥沙的淤积,不仅减小了湿地的面积,而且湿地功能衰退,自然灾害加剧。

5我国湿地的保护政策分析

1992年7月,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2000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17个部门联合编制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使中国的湿地保护走向了正规。2001年,我国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2002年8月,我国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湿地公约局在乌鲁木齐举行高原湿地国际研讨会,和自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不丹的代表共同研讨了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原湿地保护问题。2003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并于8月起,我国采用3S技术首次进行全国湿地资源的调查,年底完成,同时确定以后每五年进行一次调查。2004年,我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2006年,一批全国人大代表亲赴四川若尔盖县和红原县专题调研并完成《若尔盖湿地沙化情况调查及建议》。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尽快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2010年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湿地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10年和2011年共安排资金4亿元。2013年,国内首个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方法学。

6结论及建议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破坏,并且破坏后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不能复原。所以,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

6.1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将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湿地系统应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湿地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栖息着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动物(包括珍稀濒危的动物),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植物,所以开发其生态价值是首要的选择。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效解决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不仅能满足旅客物质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的要求,而且能体现出湿地的环境、经济等多重价值,同时又不破坏环境。其次湿地物产十分丰富,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湿地经济价值,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6.2加强湿地保护知识宣传,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湿地人人有责,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必须调动全民力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广泛传播湿地保护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目前我国湿地资源现状,从而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全社会都关注湿地,走进湿地,热爱湿地,保护湿地。

6.3制定完善的湿地保护制度

湿地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必须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湿地保护需要列入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湿地。

参考文献:

[1] 刘守江.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10.

[2]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汪健,凌璐璐,刘彦雄.浅谈我国湿地现状及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214.

[4] 庞云祥.“地球之肾”-我国湿地的现状与生态恢复[J].科技信息,2007,8(25):383.

[5] 周一平,郭相春.我国湿地可持续利用之法律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0.

[6] 张明亮,焦士兴.我国生态环境进化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2(3):32~34.

[7] 吕宪国,刘晓辉.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8,28(3):301~307.

[8] 李文华,周晓峰,刘兴土.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 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R].北京:国家林业局,2010.

[10] 曾曙才,陈水莲,曹珍.我国湿地资源特征、研究现状与保护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1):91~92.

上一篇:福州地铁规划建设中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下一篇:家庭—小区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经济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