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辩律师的悲伤和勇气

时间:2022-06-10 03:07:11

正如副标题 “一个律师的成长手记”,《别在异乡哭泣》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法律人励志书。在当下刑辩律师执业生态恶化的大背景下,这本书不轻浮、不造作、不卖弄,对法科生乃至有志于刑事辩护的律师同仁,不啻雪中送炭。

当下刑事辩护的困境,最典型的莫过于“三难”: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这些都在书中借助形形的案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三难”屡见不鲜,究其根源,既有公安、检察院部门利益的掣肘,又有地方政府的维稳需求,更有当下公、检、法三部门的畸形权力架构。

刑法界将公、检、法之间相互平衡和制约的理想设置比喻成《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可现实状况却是近乎合伙人关系的“刘、关、张”。公安机关借助其强势地位(兼具司法、行政职能),在公、检、法三方中扮演近于“刘备”这一带头大哥的角色。再加上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公安局长兼任政法委书记的做法,公安部门很可能将本部门意志强加于某具体案件,这直接导致检察院、法院依次为其背书,从而步入“公安局做饭、检察院端饭、法院吃饭、律师讨饭”的怪圈。本书“风流命案”章节中,公安部门在零口供和证据链断裂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李志国定罪。如果不是作者以“国家赔偿”(国家赔偿的数额和频率会影响公、检、法部门的政绩考核,进而影响这些部门领导的升迁)相威胁,检察院、法院为其背书就水到渠成了。对公安机关而言,急于定罪源于“命案必破”的考核机制,对检察院和法院而言,则在于公安部门“老大哥”的地位。如果公安局长兼任政法委书记,那么公、检、法就会形成攻守同盟,“铁案”就是这么诞生的。 《别在异乡哭泣:一个律师的成长手记》 易胜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版

除了公、检、法的畸形架构和政法委对具体案件的横加干预,当事人及其家属也可能对刑辩律师反咬一口,这更印证了“堡垒更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老话。“李庄伪证案”中犯罪嫌疑人龚刚模就曾对其委托的律师李庄反戈一击,指责李庄教唆其作伪证。诚然,龚刚模反戈,更大程度上源于重庆警方对其刑讯逼供和诱惑招供,但这也从侧面揭示了犯罪嫌疑人人性丑陋的一面—为实现减刑或缓刑不惜出卖乃至栽赃自己委托的律师。但现实远比理论更复杂,也更丰满。书中当事人家属有因为谣言而指责律师的,也有因为畏惧而干预律师取证的,这构成了公权力以外的第二重阻力。

相对于处理平等民事主体纠纷的民事律师同行,刑辩律师无疑是戴着枷锁和镣铐跳舞,这也可以解释当下律师界汲汲于民事和非诉业务,却对刑事案件避之唯恐不及。这与其说是刑辩的悲哀,不如说是法治的悲哀。

而相对于民事诉讼和非诉业务,刑事诉讼绝对是苦差事:人身风险大、标的额有限、案件周期长,更要和公安、检察院等公权力部门斗智斗勇。在近乎四面楚歌的执业生态下,刑辩律师还能恪尽职守,绝不是出于简单的经济利益,更源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律师作为商人和神职人员的巧妙结合,既有谋利的一面,也有神圣的一面,而神圣源自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当下刑辩的尴尬在于为弱势群体辩护总能收获舆论毫不吝啬的赞美,但为权贵阶层辩护则会遭遇谩骂,这客观上揭示了中国法治的滞后。不过,尽管法律有时入睡,但绝不死亡。虽然《别在异乡哭泣》中好多刑辩案件都是未完成时态,看似正义遥遥无期,但这何尝不是刑辩律师的幸事?只有未完成,才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才意味着刑辩律师生逢其时。 书讯 《希特勒与20世纪德国》 【德】汉斯·莫姆森 著 赵 涟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年6月版 汉斯·莫姆森这位德国重要的当代史学家信心十足并很有把握地破译了民主、专制与抵抗相交织的德国历史的核心要素,将阿道夫·希特勒的作用纳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同时,突出强调了使纳粹专制及其所启动的武力与恐怖升级成为可能的结构性因素。 《帝制的终结》 杨天石 著 岳麓书社 2013年7月版 作者集50年辛亥研究功力而创作的作品,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初版于2011年,是为辛亥百年而作。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 《在中国屏风上》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 唐建清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1919至1920年冬,时年45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1500英里,写成58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 “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他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也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

上一篇:欣闻那烂陀大学即将重建 下一篇:评刊 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