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公开审判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6-10 02:00:03

民事公开审判问题与对策

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189-02

摘 要 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如定位错误、功效欠缺、公开不力等,未来立法中应赋予当事人公开审判的选择权;公开审理时允许公众旁听;限制新闻媒体对公开审判案件的报道;加强对诉讼当事人公开的力度。

关键词 公开审判 弊端 反思

一、对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考察反思

(一)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性质和定位错误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第120条又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可以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由此可见,公开审判在我国是作为一种国家机关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法院行使权力的表现,在我国公开审判是被定位为“权力”,也就是说立法赋予法院权力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公开的审判。

公开审判之所以被认可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可以防止法官对案件进行暗箱操作,保障裁判公正;第二、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措施;第三、可以有效树立司法权威;第四、可以满足公民知情权。可以看出,对于民事诉讼而言公开审判的目的不管是形式还是实质最终都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的权力和政治国际公约》都表明公开审判的性质应该定性为“权利”而非“权力”,我国的立法将之定位为“权力”是有失偏颇的。

(二)民事公开审判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弊端重重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是指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向公众、社会公开。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审理前3天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开庭的时间的地点;开庭审理时,除法律规定的外,允许公众旁听,允许新闻媒体报道,对所有的案件公开审判。

向大众和社会公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新闻媒体的报道,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舆论监督的效果,但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对庭审活动有负面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作了一些限制。我国民诉法101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污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可见我国在诉讼法中并没直接限制新闻媒体的介入,新闻媒体只是潜在的可能扰乱法庭秩序的一种情形。

在实践中,一些律师和当事人借助媒体的力量影响法庭庭审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借助媒体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成为许多当事人和律师诉讼的主要方式,这种不信任法律的情况是法律的悲哀,法院在遇到一些典型案件时也会公开审理欢迎新闻媒体旁听报道。尽管舆论的监督作用明显,但负面影响也不小,如有专家认为我国綦江虹桥垮塌案便是广泛的报道及直播形成的社会压力对庭审影响的典型。以公开审判为手段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是我国司法界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法官为保证庭审质量,往往在开庭前充分调查核实证据,把案件“搞清楚”,甚至与当事人事先协商好陈述的内容,这样在直播室法官才能显得对案件胸有成竹,对证据的审核、质证匆匆而过,这样的公开审判已成为一种做秀。

(三)民事公开审判程序中对当事人的公开并不到位

对诉讼当事人的公开是民事诉讼公开审判的实质意义上的公开,我国民诉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于审前准备程序公开的制度不够重视

审前准备程序应该包括从案件受理到正式开庭这段时间的诉讼活动,具体说来,审前准备程序的公开应包括公开案件的受理过程、依据,不予受理或驳回的理由,法定期内及时送达诉讼文书,合议庭组成人员、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公开,全面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程序、内容公开,法官和当事人的接触等等。

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在108条到119条中,仅规定了诉讼的送达,权利义务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等,而对于案件受理过程、依据的公开,不受理或驳回理由的公开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关于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程序内容的公开根本就没有规定。此外,还得注意民诉法也没有规定法官与当事人在审前的单方接触公开,事实上以上这些情形对于当事人来说意义重大。

正是由于对审前准备程序的公开不够重视,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中的“黑暗”也就在所难免。受理的过程、依据可能对于被诉方而言并不得而知,对于驳回不予受理的一些理由依据的不公开也难使方信服,法官调查取证的不公开也将导致当事人对此缺乏了解;法官与当事人接触的不公开是司法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审理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审理阶段的公开指从案件开始审理到庭审结束整个过程的公开,主要包括举证、质证、认证、辩论以及审判权的公开,对于证据的确认以及辩论公开方面在法律上基本都无异议,但在审判权的公开上存在一些问题,这里的审判权公开指庭审的审判权最终由审判庭行使还是最后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3.诉讼资料的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诉讼资料包括民事诉讼规范、案件卷宗及裁判文书等,民事诉讼规范的公开之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还包括最高法院的各种批复、意见、指示、通知、经验总结、惯例,这些有学者称之为“隐形法”,这些资料的公开表现在只有法院内部人或专业法律职业者才能知晓,当事人只有通过寻找法律帮助的方式得知。“隐形法”对法官的庭审有一定影响作用,这部分资料的公开力度不够势必影响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案件卷宗的公开是指当事人及律师可以在法院查阅卷宗资料。法院的案件卷宗有“正卷”“副卷”两套卷宗的做法,当事人及律师只能查阅的是正卷,副卷却由法院内部控制,外人无权查阅,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影响案件判决结果的因素――合议庭成员以及审判委员会中的不同意见,上级法院以及某些有权者的就案件处理结果所做的‘指示’等等――恰恰只有副卷之中方有记录。于是副卷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暗箱’”。由此可见,案件卷宗的两套做法实际上是违背公开审判的宗旨的。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重新认识公开审判的性质,赋予当事人公开审判的选择权

公开审判是权利而非权力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我国也是《公民权利和政治国际公约》的签约国,既然如此,我国在立法上也应表现出来,在法律上明确公开审判是一种权利,改变立法上将其定位为权力的现状,并且赋予当事人选择权,也就是说使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开庭审理。

确定公开审判以权利的性质,赋予当事人以选择权有以下好处:一、符合国际潮流,使国内立法与国际公约相一致;二、对于改变我国司法界传统的“权力”观,明确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有促进作用;三、民事诉争是私权的诉争,它与公权不同,国家对其监控较少才反映其私权的特点;四、符合人们传统的不愿诉讼的心理。

(二)完善现有的审判向社会和公众公开的途径

1.在当事人选择公开审理时允许公众旁听,了解案件审理过程。至于诉讼外主体因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如何监督庭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这种因不享有诉讼权利而难以启动纠错程序的监督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公开审判向公众和社会公开的意义在于公众和社会有机会了解旁听审理过程,这种机会本身便是形式意义上的,是对法官审理的监督。事实上,诉讼外主体大部分对庭审并不关心,他们也许只是去看看如何庭审,实体意义与他们无关。然而就是这样,对公众公开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如果对案件的审理有意见,通过诉讼外渠道进行也就足够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相关司法解释或法院审判规则中写入旁听人员的监督权利,尤其是向法院专设机构的反映,并使反映能得到法院的回应,这样才能较好的落实诉讼外主体的监督权。

2.限制新闻媒体对公开审判案件的报道

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积极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新闻媒体代表着广泛的公众。媒体对审判公开的报道,可能因其对案情的掌握,对问题的合理分析以及对民意的反映而促进司法公正,但也可能因妄评错议而破坏司法威信,损害司法审判过程的公正。笔者认为,针对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我们应效仿其他国家在法律中直接限制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权。克服其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第一、新闻媒体未经法院许可不能在公开审判时进行摄像、拍摄、录音,只能以一般旁听者身份旁听;第二、未经法院许可不许直播庭审;第三、新闻媒体在报道案情过程中,应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在案件为审理终结,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不得对案件发表任何倾向性意见,不得随意褒贬和评价,否则将对其进行处罚。

(三)加强对诉讼当事人公开的力度

如果说公开审判对公众和社会公开是形式意义上的,那么对当事人的公开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开,是当事人能看到自己诉争的完整过程,确信不存在“暗箱”的关键。

1.增强审前准备程序的公开透明度

审前准备程序是当事人开始民事诉讼的第一步,尽管这一阶段由法院主持进行当事人直接参与的活动并不多,但作为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的开始,当事人应该能够对其比较了解。这个阶段的公开对当事人的意义就在于:一、了解案件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原因和过程;二、知晓在此阶段自己所拥有的诉讼权利;三、了解法院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的程序和内容;四、了解法官与对方当事人接触情况。

2.加强法官独立性,逐渐削弱审委会的职能直至取消

长期以来,我国所强调的审判独立仅指整个法院系统独立于外部权力的压力和干预,而对法官在法院内部的独立却较少论及,审委会的存在不仅使审判权不明,而且影响当事人对决议过程的知晓,现在,审判委员会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学界关于此的文章也有不少论述。但审委会在目前情况下还有一定积极作用不可能迅速消失,因此,可以采取逐渐削弱其作用的方式直至完全取消,可以改变审委会审议方式。如果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审议,需通知民事诉讼当事人和律师参加,改变单纯由主审法官汇报的做法,这样,不仅使审判权得到明确化,也可增加此过程的透明度,至于评议时,则可参照合议庭评议的方式秘密进行。

3.加强对诉讼资料的公开度

首先,加强对“隐形法”的公开,所谓“隐形法”因为多是最高院的批复、意见、指示、通知、总结经验等,一般以各种文件形式在法院系统内出现,这种形式的确除了法律职业者可能或多或少知晓外,一般当事人很难知晓。尽管对审判有一定影响,但鉴于他们的内部文件性质,笔者认为将他们做到像普通法律一样的公开程度并不可取,可取的方式是效仿德国赋予法官释明权,由法官在庭审前将可能会涉及案件审理的有关内部文件告知当事人。如此一来,既增加了透明度也能使当事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都有理可依。

第二,加强对案件卷宗的管理。针对法院内案件卷宗正副卷内容不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这种做法,使副卷与正卷内容相同,使律师和当事人既可查阅正卷也可查阅副卷,这样可以起到避免副卷暗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刚.比较民事诉讼法.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双全.民事诉讼法比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张丽,李飞.公开审判新论.政治与法律.2008(02).

上一篇:水权交易制度的运行 下一篇: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平等自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