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掌控好利益相关者

时间:2022-06-09 09:39:44

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掌控好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21-02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一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高度重视并掌控好利益相关者。

人才培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其他管理者、服务者及教育者,用人单位,学生,社会和家庭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链条中,其影响力、重要性、参与的自觉性、付出程度、过程中体现的优势和劣势均有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实际运行。

在整个职教人才培养的链条中,教师和其他管理者、服务者和教育者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因素,教师及其他管理者、服务者和教育者不仅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人,也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和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品德、态度和处世方法的直接引路人和示范者。因此,不管是专业技术课教师还是公共基础课教师,抑或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辅导员以及其他管理者、服务者,他们的教学态度、爱生情感、教学能力、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总开关。

学生既是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运行体系的当事人,又是培养质量的被鉴定、被检验方,所以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轴心”,从根本上而言,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用得着、留得住、下得去、上得来”的实用适用性人才。学生是职教人才培养链条中的被加工方,但又不等同于被动、机械地被加工的工业品,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塑性和自我生长的机理。环境的适应性、选择的自主性、价值的多元性、性情的复杂性、认知的趣味性等,对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要把激发学生的成长欲望、学习动力、文化自觉当作重大课题来研究。

教学管理部门与校外企业等用人单位、家庭和社会,以及校内的文化建设、其他服务部门不同,既是主要教育教学环节、节奏、流程的掌控者,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者。用人单位、家庭、社会以及校内的文化建设、其他服务部门均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或重或轻、或多或少的影响,有的是拾遗补阙,有的是锦上添花。但教学管理部门实际操纵着教学的日常运行,从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规划、校企合作育人的文化对接,到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管理部门都对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与监控负有重大的主体责任。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视保障机制建设。一是动力机制建设。必须认真分析利益相关者有无发展渴望、有无利益驱动、有无责任承担或政策推动、有无社会心理压力或市场需求。必须确保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适宜压力。二是责任机制建设。必须认真分析利益相关者是否被赋予各自明确的责任,是否明晰各自责任的边际。以教师为例,有的教师以为只要传授好专业知识就行,而将育人的职责弃之一旁,这是责任的缺损。三是选择机制建设。即对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评价做出理性、科学的评判和取舍。四是投入机制建设。即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比。如企业等用人单位是否实际投身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开发,使专业设置能够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师生是否踊跃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建功立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成长成才;社会和家庭是否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相向而行、形成合力等。五是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即师生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各级各类专业大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是否有“人人出彩”的机会,展示利益相关者深度合作的智慧、实力和风采。六是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即利益相关者如何获得切实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利益、既定的和发展的成果分配。七是评价机制建设。即利益相关者以及专门机构对教育教学成果、科研创新成果和学生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价值评估的程序。

推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应以师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提升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实施质量工程,打造质量文化,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程建设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使质量理念上升为利益相关者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首先,要创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力求精进、奋发有为的人才培养优质精神文化,树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自信、理想自信、方法自信和以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其次,要创建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优质制度文化,凭绩效说话,以贡献论赏,为质量请功,推动适应政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的建立,完善以贡献度为导向的、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和多元评价制度。最后,要创建人人皆可成才的优质环境文化与行为文化,通过社会、家庭、企业、学校的联手合作和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使师生形成勤勉刻苦、发愤图强、自尊有为的自觉行为,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趋赴。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真机智还是假机智 下一篇: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