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6-09 08:54:30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 要: 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塑造创新人格。采用探究式教学,点燃学生创作激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进行绘图训练,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所谓创新就是针对某个问题,为了发展的目的,在继承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常规和传统,努力形成新事物、新方案、新设计、新理论的活动。由此可知:创新的起点在于问题,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创新的本质在于新颖,创新的基础在于继承,创新的目的在于发展。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潜力,之所以各人创造有差异,是因为各人后天所受教育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由此看来,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的具体要求则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向和愿望,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望,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探究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用爱的眼光发现孩子,鼓励孩子。情感教育是现代树立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创新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的功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教师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善于用自己的创新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体味创新的乐趣,体验成功与失败。

2.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主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学,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寻找问题答案或解决办法。如在学习“大气的作用”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交通信号灯采用红黄绿三色?”“为什么阴暗的天空是灰白色的?”“为什么在霜降来之前农民在地周围燃烧秸秆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地学习了这节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感兴趣而又充满迷惑的问题,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优化教学方法,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扼杀创新思维的形成。地理教学方法从传统读图―析图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媒体演示法―智力游戏法―体验学习法方向发展。创新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创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有创新意识,做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以自己的创新劳动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充分体会到上课的“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树立创新精神。同时运用多元结合模式,把课内外、学科间、教学与生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冲破课堂禁锢,不囿于课本,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塑性,丰富教育内容,更新获知渠道,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4.创设创新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地理想象,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鼓励学生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宇宙及大自然之谜都促使学生去想象。如同学们感兴趣的外星人长成什么样子,将来地球人是否也能到火星或其他星球上去生活,等等。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型想象的例题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学习“东西半球的划分”时,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位于西半球”。因为前者只是机械的识记,后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东西半球划分的理解与记忆,还发展了学生对经纬线的想象思维。通过练习,学生思考或讨论,训练创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就是推陈出新,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成分产生怀疑和否定。学则须疑,多疑、多问、多思方能长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问题越多越好,越特殊越好,答案也应是穷尽的,囊括一切可能的回答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进取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独特的见解,并适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营造出竞争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

6.多采用探究式教学,点燃学生创新激情。

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J.J.Schwap)主张:学生要像小科学家一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划分任务,相互合作,在讨论、争辩中,成员之间思想碰撞,相互启发,运用各自的智慧和知识,形成新见解,点燃创新激情。

7.加强读图、绘图训练。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它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象及特征。如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现行地理新教材众多的地理图表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理图表。凡是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尽量诱导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读表获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如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再绘制七压六风带及海陆分布解释其成因,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抽象的地理思维形象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8.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各种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生存环境,学会多渠道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组织学生到本地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根据技术站报告,实地参观了农田、温室大棚、果园、牛奶厂等地。课本上的区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体验中升华。

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地理创新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靳乐育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霍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汪馥郁,杨建广主编.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

上一篇:刍议《圣经》中的比喻 下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家定课程内容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