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09 04:24:05

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其课程设置还没有紧跟时展,没有得到合理改革,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开设和优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并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增强专业适应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课程设置是职业学校的一项常规和基础性工作。是指对职业学校专业的结构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建设。目前,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归纳起来有“四重四轻”现象,即:1.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2. 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智能、轻技能和育人”的现象。3. 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开设投资少专业、轻开设投资多专业”的现象。4. 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双师型”培养的现象.

二、优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热门专业出现了市场饱和态势,旧专业表现出了与人才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口”和新生的“入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据,及时开发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专业设置战略。优化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 增强适应性的原则。适应性是指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需设置,体现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征。例如,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是:交通类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制造类数控技术专业、电子类计算机专业、钳焊专业等等。

2. 突出技能性的原则。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偏低,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专业的技能性特点,要突显实践性和操作性。

3. 强调发展性的原则。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要具有发展意识,要能预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要具有长远规划,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确定专业之前,对市场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向。

4. 坚持可行性的原则。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主要指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例如我们学校目前所确定的几个专业,都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可行的基础上开设的,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使资源不浪费。

三、改变中职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具体实施对策

1. 适应市场需要,科学设计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现着社会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客观要求,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应适应劳动力就业需要,科学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点:(1)符合社会经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3)突出实践能力的要求,提高技能操作标准;(4)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 建立专家人才库,开发校本教材。积极推进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课程和教材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必须通过教材的编写来实现。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企业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理论教学只要为实践教学提供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就够了。编写校本教材,必须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我们要建立企业专家人才库,聘请他们作为“教材编写小组”成员,这样,才能使所编的课程内容切合实际,才能使教学真正的鲜活起来。

3. 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完成各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一是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应高校进行培训,以胜任专业教学要求;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完成实践报告,顶岗实习可作为继续教育学习;三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兼课或讲座;四是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但要申报教师技术职称,还要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职业指导师等,真正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密切企业关系,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学校密切与企业关系,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市场经济适销对路人才的重要途径。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市场、接触社会、认识职业、学习技能、参与感受市场竞争,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思想、磨炼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真正学会认识社会,知道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总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瞄准市场,开设和优化专业设置,应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据,以课程、教材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建设好实训基地为保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密切校企关系,切实抓好专业建设,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路子越走越宽。

上一篇: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 下一篇: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中留守子女教育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