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塔”三江源

时间:2022-06-09 03:06:59

青海省西北部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这片区域为广义的可可西里地区,这里雪山延绵、湖泊如镜、牛羊成群;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流域在此交汇;三江呈“川”字形从这里奔涌而出,发散出去,滋养着中华大地;世界最完整多样的物种在此聚集,几千年前,这片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三江源的神奇景观

“三江源”,因其为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流域的汇水区而得名。三江源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山地地貌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

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逶迤而去,滋养着中国北方地区。“几”字最左边的一笔(即源头)则是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开始,源区流域面积达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一跃而起,穿过中国的南方,奔向大海。长江源区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三江源面积的44%;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向东南奔流而去,经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变为湄公河。三条江水呈“川”字形,横贯青海,并向北、向中、向东南发散开去,滋养着中国这片土地。

这里不仅拥有神奇的自然景观,还孕育着人类古老的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黄河源头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古羌人的起源

古羌人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的古老民族。历史上,古羌人逐渐与汉、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融合,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用他们的智慧创造着青海的文化。如今的羌族、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等都属于古羌人的分支,现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青海、陕西、四川、宁夏等地区,他们都是古羌人的后裔,而古羌人正是起源于青海三江源地区的黄河源头。

青海最早的土著民就是羌人,羌人原本姓姜,是炎帝的后裔, “羌”是其外称。因其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中原人称其为放羊的人。《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由此而得名。商周时代出现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武丁出兵征伐西羌后,便将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随后青海东部地区与中原地区开始了政治、经济上的往来。

青海东部地区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统治体系是在汉朝时期。西汉王朝派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被纳入汉朝郡县体系。

古羌人对农耕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秦时,羌人首领爰剑被秦人追捕,辗转来到黄河、湟水之间地区,据《后汉书・西羌传》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河湟地区本来缺乏农产品,爰剑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畜牧技术教授给人们,于是附近的部落纷纷来投靠。原来以游牧狩猎为主的羌人转向畜牧业、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这片高原上的羌人最先培育出麦类,然后传播到中原地区,成为北方的主食原料。他们高超的驯兽技艺,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他们就把草原上的野牛驯化成了牦牛,史书上称之为“牦牛羌”或“牦牛夷”。他们还把野马驯化成了羌马,把野羊驯化成了藏羊。

除了擅长农耕技术和畜牧养殖之外,羌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乐器羌笛,在历史上影响久远,从汉代起,就已经流传到四川、甘肃等地了。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2006年,羌笛演奏和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玩味着“羌笛何须怨杨柳”,徜徉在风光旖旎的可可西里草场,漫步在文化浓郁的文成公主庙,细细聆听历史的声音,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几千年来古羌人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厚重文化。

中华水塔

尽管农耕社会人们对湿地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无论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三江源湿地都一直调节着青海的气候与生态,滋养着庞大的生物群体,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做着贡献。直到1971年18个国家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湿地“地球之肾”的重要功能。我国1992年加入该公约,开始注重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三江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区流域在这里汇合,这里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独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三江源保护区总面积的24.6%。

三江源地区的长江、黄河源头有大小河流约180条,大小湖泊近16500余个。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意为“白色长湖”和“蓝色长湖”。两湖由一条堤坝相连,形似蝴蝶,被誉为黄河干流上的姊妹湖,具有巨大的调水功能,不仅滋养了农作物和野生动植物,还对防洪防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黄河源头,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源头,澜沧江源头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区内雪山、大陆性山地冰川广布,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中华水塔无论在生态上、经济上、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基因库

三江源地区复杂的地质生态结构孕育了完整多样的生物群。这里地域辽阔,海拔差异很大,多高山,土壤垂直分布。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为普遍。这片土地上分布着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植被类型。

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区系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两栖爬行类4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三江源海拔高,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冷热两季交替,干湿季节明显。尽管该地区具有强大的水文功能,但这里的生态复杂而脆弱,容易遭到破坏。

十年变迁

“苍茫的大地,为万物的灵气;那灵魂的无际,让风雪来挡御;转面来怀里,是自卑的怨气;有谁来保佑我,让它生生不息……”

曾几何时,这里阳光充沛,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还有着人们所向往的可可西里风光。后来,由于畜牧过载、过渡砍伐,造成了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湖泊萎缩、蒸发量增大、季风减弱、降水减少等原因,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锐减,鄂陵湖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草场光秃,老鼠为患。

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进行综合考察。考察后,他们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2000年2月,国家林业局给青海省下发了《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公文。2000年3月,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刻不容缓。2000年5月,青海省政府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在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还制定了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1月,三江源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治鼠害、湿地及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能源建设、产业转型、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等一系列工程。通过十来年的努力,三江源湖泊和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青海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湖泊恢复到2000余个,重现“千湖之县”的景观;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增大;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和改善。

“可爱的藏羚羊生活在这里,这里的童话多么美丽”,我仿佛又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扎陵湖、鄂陵湖像一只闪闪发光、振翅欲飞的蝴蝶,闻到了高原上清冽的风带来的雪山的香气。

上一篇:57天横跨亚欧12个国家 下一篇: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