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让我直面“人”的教育

时间:2022-06-09 02:29:44

【前言】“新基础教育”让我直面“人”的教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知道了教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教的问题。采取怎样的形式才能教出科学童话特有的味道。于是,我大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情况,结合以往教三年级时学生的情况,初步拟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体会委屈;二、找出自豪原因;三、品味语言,体会用处大;四、揭示道理;五、续...

“新基础教育”让我直面“人”的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学生这一主体的“人”一直被大家所关注,但在现实情境中这一“人”往往是抽象的、笼统的、模糊的、一成不变的“人”。“新基础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具体个人”,这一“具体个人”更加凸显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人。

没参加“新基础教育”之前,每上一篇课文我也会仔细研读文本,确定本课的目标、重难点,思考本课的目标如何达成,重难点如何突破等。教材分析花的功夫很多,但很少想这篇文本对于本班学生有什么独特的育人价值,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得到了健康、主动的发展。参加了“新基础教育”之后,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原有的课堂教学存在严重的“人”的缺失,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沿着教师预设好的“行进路线”去完成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成了“教案剧”,学生只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从教学设计开始,不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而是主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内容结构和对教学的理解挖掘出本课独特的育人价值,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障碍点,从学生的缺失之处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权利还给学生,不再只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课堂资源的“捕捉者”“推进者”,让课堂充满了生长感。下面我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为例,谈谈我在磨课阶段的转变中实现具体的“人”的育人价值。

一、备课阶段:心中只有笼统的“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主要讲述了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经沙漠旅行亲身体验后,知道了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后,悟出了这些东西虽然难看却是自己在沙漠中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产生自豪的情感。备课时,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整体性、结构性、相关性上进行思考,思考三年级的科学童话到底应该教什么?和一、二年级相比,三年级的科普童话相对篇幅较长,对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也较多,不仅要求能读懂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描写语言、心理等语句的品味体会人物情感特点。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教出科学童话所特有的特点,在品咂出语文滋味的同时明白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是我要关注的重点。可见,此时我心目中的学生是三年级段的所有学生,还没有涉及我们班级具体的学生。

二、初建阶段:心中有了模糊的“人”

知道了教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教的问题。采取怎样的形式才能教出科学童话特有的味道。于是,我大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情况,结合以往教三年级时学生的情况,初步拟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体会委屈;二、找出自豪原因;三、品味语言,体会用处大;四、揭示道理;五、续编故事。第一次试教结束后发现第三部分问题较碎要进行整合。第三个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骆驼各个部分到底有怎样的用处呢?小声读读课文3-4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而导,学习骆驼各个部分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小骆驼的自豪之情。从教学设计来看非常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反思失败原因: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又没有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析学情,教学起点把握不准,学生的情况和自己预设差别较大。这一切都是因为由于借班上课,教师不了解学情,以心中模糊的人来代替课堂中具体的人造成的。于是我思考如何从一个大问题切入,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体会小骆驼为什么应该自豪。就这样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重建,这节课共试教四次,每次都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根本原因都是一样,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

三、重建阶段:心中有了具体的“人”

在第四次失败的试教后,我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自己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新的路又不知在哪里。我想无论如何,我必须抛开一切杂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思考这篇课文到底需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去教。没有学生立场,无论怎么教,都是失败。结合科学童话的特点,我认真详细地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这篇文本,他们的提升点在哪里,障碍点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以后,我又一次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写好“陷”,认识多音字“散”并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小骆驼情感变化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体会小骆驼自豪的原因来自于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知道看待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展开想象,续编故事,通过小骆驼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根据目标,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时候我的思路很清晰,教什么?每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我都很清晰。在本班上过第一课时以后,我更加自信了,学生呈现的状态我把握得很准,跟在别的班试教有明显的不同,我觉得第二课时的思路是可行的。正式上了这节课以后,对自己现场生成的总结学法结构的环节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我也十分满意,学生很积极、也很主动。

这一次磨课经历告诉我:无论何时,课都是为孩子上的,永远是为孩子上的。每个环节都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上课时心里不要有太多想法,应关注课堂生成,眼里始终要看到学生,心中装着学生,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作为推进教学的新的起点。要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就要把师生活动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参与、对话、沟通和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的“重组者”。不要那些花架子,要上出实实在在能让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了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就能让师生一起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

上一篇:营造氛围 注重渗透 家校合作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