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鼓励机制 提倡学生行善行为

时间:2022-06-09 02:25:43

合理运用鼓励机制 提倡学生行善行为

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更是要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境界、有高度;有学识、有素质;有责任、有目标;有贡献、有成果,这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对他人有贡献,这种贡献,是付出,是行善。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付出与行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是需要鼓励,需要倡导的。而学校如何合理的倡导,鼓励,正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吕氏春秋・察微》有一则“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无独有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政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从孔子的评价来看,更赞成以“受人”的方式来“劝德”。这种方式对于倡导大学生行善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其“受人”的方式和标准应该恰当运用,正确引导,这也就是运用合理的鼓励机制,来倡导学生的行善行为。

一、正确认识“受人”与“劝德”

1.当代大学生对付出与回报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正是人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当今社会各种不正确的利益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有付出,就必须要有回报,认为大利大为,小利小为,无利不为,凡事都要追求实际利益目标。作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比较多,在我们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思想在学生们当中是存在的,特别是在评奖评优保研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2.大学生对利益观的误解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应该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并以国家的利益为主导,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却是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无论是为集体,还是为他人,其所作的一切最终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他们的做法,是一种无法使行善行为得到正向扩散的行为,反而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以此来看,当我们对行善行为进行奖励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种追求利益的直接有效的途径,于是,便改变了行善的性质,也错误的理解的奖励的本意。

二、合理运用“受人”鼓励机制

1.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发挥大学教育功能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利益追求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利益追求观念。树立正确的利益追求观,需要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楚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实现人生目标,杜绝通过不正当、不光明的途径来达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运用自己的真实技能和综合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一步一步地奋斗。

其次,要让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少数唯利是图现象,认识到这并不是主流现象,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获得的利益或荣誉,都只是暂时的、没有根基的,是无法长久,更是无法获得他人认可的。

第三,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而作为在校大学生,自己的每一次成功,都应该是在自我付出之后获得,而且在获得成功、收获以及荣誉之后,更应该积极向上,使这种正能量能够得以传播扩散。比如自己因为成绩的进步,获得了相应的奖励和荣誉之后,应该以此为激励,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进步。

2.制度化管理行善奖励机制

第一,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的自愿行善行为是不需要进行介入的,也不能单纯地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不采取鼓励措施的。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行善的优秀品质,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行善行为都有一样的看法。现在高校的志愿者队伍比较多,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但是总体来说,很多志愿者活动都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宣传和鼓励。对志愿者类似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将这种正向的能力传播开来,特别是让那些行善动力或是意愿不足的学生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可取之处,也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会得到社会、学校以及他们各方面肯定的。

第二,高校不仅仅要有对行善行为进行奖励的意愿,更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行善行为的奖励,一定要有相应制度的支持,不能让一种积极的鼓励行为,变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同时,要让这种奖励制度公开透明化,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学校对于这种行善行为是大力支持、绝对鼓励的。此外,建立这种奖励制度,也是为了避免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在做了好事之后被误解,能够有继续行善的信息和动力。

第三,要充分保护行善学生的利益。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听取有关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不能强人所难,特别是内向、不喜外露的学生,更应注意他们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对受到鼓励的行善大学生的评论和看法,要全面深入宣传奖励措施的本意,不能让其他学生对其产生误解,更不能让行善的学生受到他人的猜疑和排斥,因为不清楚奖励措施真是用意的学生,有可能会认为行善的学生在行善之处就是有动机有目的的。

三、高校大学生的行善奖励机制应与社会宣传相结合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范围是大学校园,但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社会应发挥其拥有的职能,对这种行为进行鼓励支持,进行宣传,以实质性的奖励或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来激励更多的在校学生,树立模范作用。我院一名学生,在去年参加的一档成都电视节目中,将获得的高额奖金和募得捐款共计37万元全部捐给了一对患病的新婚夫妇,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扬,许多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通过对这种善行的宣传鼓励,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周围同学,或是社会人士,都受到了很好的鼓舞与激励,能够形成很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1月

[2]阮博.《当代大学生利益追求偏差及其教育引导》.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

[3]杨冠声.《高额奖助学金增大情势下大学生利益观教育途径探讨》.《法制与社会》,2010年3月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实施... 下一篇:基于实验报告自动批阅的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