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职教集团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职品牌专业

时间:2022-06-09 12:21:24

搭建职教集团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职品牌专业

摘要: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核心课程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高职院校专业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其他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职教集团;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60-03

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与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微电子产业已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也已进入世界集成电路大国。2011年,我国半导体销售额占世界半导体市场14.5%的份额,其中集成电路销售额占到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9.8%的份额。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无锡。这里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当前发展最快、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较大、产业系统最完整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之一,云集了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阴长电等一百六十多家著名的微电子制造、设计、封装及测试企业。微电子产业成为无锡传统的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

我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伴随着我国微电子产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依托无锡发达的微电子产业,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我国微电子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IC人才储备基地,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搭建职教集团平台,促进政行

企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由无锡市政府发起,我院牵头组建了由无锡市信电局、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微电子企业及大中专院校共三十多家单位组成的微电子职业教育集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原则,紧紧围绕无锡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无锡微电子产业发展的能力,也为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依托微电子职教集团

为平台,深化“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加大订单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利用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专业先后与集团成员SK海力士半导体、华润上华半导体等多家微电子企业开展冠名办班、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校企联手,量身定制”的订单培养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贴近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满足企业要求(见表1)。

以SK海力士微电班为例,订单培养的主要工作包括: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韩语课程和装备类的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核心课程,开发教学资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专业教师分批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提高教学队伍的“双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企业奖学金的发放和企业文化的宣讲,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及早融合,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班39名学生,最终有26名被企业录用。与海力士的校企合作案例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案例。

(二)积极探索“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积极推进“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专业和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校中厂”。企业工程师带着企业真实的项目进入“校中厂”,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训练,并通过联网,与企业本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大型设计项目。通过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项目,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企业也从中择优挑选学生直接就业。

专业还与环洲微电子公司合作共建“厂中校”,学生在“厂中校”中完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轮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轮岗实习的教学计划。企业负责为学生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实习内容和工作任务,并指定师傅指导实习,定期安排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经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真刀实枪的训练,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订单培养,厂校互嵌”这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企业挖掘和筛选到了优秀员工,学生训练了职业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顺应产业链发展,构建

“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确定了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分析了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半导体芯片制造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的技能培训与考证嵌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见图1)。

校企合作,加强专业

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和难点。我院利用职教集团平台,与集团内多家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核心课程,开发教学资源。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为例,我校和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共建。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原理、工艺操作过程及工艺参数和工艺质量监测,是微电子技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分析,对课程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确立了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理念。其中核心模块的五大项目完全针对企业的五大工艺岗位,突出与企业岗位对接。同时,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岗位实践相吻合(见图2)。该课程2009年通过院精品课程的验收,2011年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专业核心建设成果如表2所示。

校企合作,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

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

2007年,本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学院配套的近700万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包含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芯片制造中心、组装中心、测试中心的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基地建设了100级的超净车间,配置了所需的动力设施、超净水设施及废气处理设施,购置了生产型设备和原材料,具备了生产性实训的条件(见图3)。

基地建成后,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专业实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利用真实的硅片进行氧化、光刻、封装、测试及版图设计的实训,实训结束后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心,结合伊施德科技有限公司的薄膜传感器产品的生产进行光刻、薄膜制备工艺的生产与实训。

依托职教集团,打造“双师”

团队,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学院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除校内专业带头人外,微电子技术专业聘请了集团内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指导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专业也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实践、职业技能考证、横向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途径,切实加强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养。近年来,我们从企业引进4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有13名教师先后到职教集团内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有3名教师获评高级工程师,有9名教师分别取得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或国家高级考评员证书。专业教师也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先后聘请职教集团成员如SK海力士半导体、无锡强芯半导体、无锡派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无锡华润安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

多年来,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依托无锡市强大的微电子产业和市政府对该产业的大力扶持,组建微电子职教集团,推动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需求、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微电子企业的骨干或领军人物。微电子技术专业也成为我院品牌特色专业,无锡市示范专业,江苏省示范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我们将继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发展道路,着力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水平,为无锡及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董艳艳,任利华,郭三华.职教集团化条件下专业群建设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67-168.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作者简介:

孙萍(1968—),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电信系主任,研究方向为MEMS传感器、微电子工艺。

上一篇:关于独立学院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答题连连看:激发职校学生英语课堂积极发言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