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交通工程论文

时间:2022-06-09 12:02:06

教学模式交通工程论文

一、新背景下交通专业职业化人才需求特征

(一)服务地方经济

鉴于地方高校生源主要来源于当地,所以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服务本地经济和促使学生就业为向导,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及地方产业布局之中,着力服务地方行业特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契合度,努力提高交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成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力量。

(二)技能应用型

人才方案应注重培养符合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型升级大趋势的需求,形成开拓创新的服务本地发展的培养方案。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企三方共建,为交通工程施工监理、建设、概预算、设计、质量检测等一线输送“能下去、有实力、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综合创新性

根据学院长期发展服务地方交通产业的特点,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交通人才应是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专业基础,并具有发展后劲的创新型人才,并且要符合社会时代的需求,根植于现实互联网时代,走综合化车联网发展现代化智能交通之综合创新之路。

二、构建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打实体系基础

通过参观先进实验室,让其了解交通专业研究方向及特色。实验设置时要体现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所以要合理的安排实验形式,将课堂操作实验、综合性试验及开放性实验有机结合。通过各类试验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实习提供给学生去现场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使学生转变角色,融入工程。目前开设的实习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可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建立上机、课设、创新设计竞赛机制,构建学生成才枝叶

上机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加强了综合分析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应用于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可以做到数据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收集、交通现象的模拟等,使实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提升。最终演化出交通流理论及交通网络流理论两大交通工程研究领域。课设在检验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如何去从整体把握一件事情,进而如何做一件事情,最终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与同学分工,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收获知识,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课设是专业课程知识全方位应用的实践机会,是走向社会、从事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环节。“交通工程专业创新设计竞赛”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现面向本专业的部分学生开设,通过校交通爱好协会招揽交通各类人才。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这种途径的学习,不仅可以牢固深化理论教学成果,同时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独立思考、信息检索,使学生对交通专业基础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并对专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三)强化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工人身份无缝连接

加强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管理。这两者是一项综合性实践锻炼,对早日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老师予以及时解决问题;指导老师针对具体实习内容安排具体的实习单位并制定对应的实习指导计划,定期进行指导,实习完组织答辩,验证实习成果。毕设课题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指导老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全程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分阶段检查整改情况,保证学生毕设的质量和进度,引导学生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对设计成果进行严格的答辩,并指出里边的不合理让学生予以改正。构建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实为基础,构成了学生成才的根基;上机、课设为支柱,构成了学生成才的枝叶;毕设为成就,构成了学生成才的花果。通过这样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种子逐渐发芽开花结果,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社会更好更快的创造更大化的价值。

三、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配套措施

(一)建设实践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决定了教学改革是否能取得成功。定位办学理念,立学校之魂,引领转型之纲。树立开放性的育人观,建立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理念。

(二)“双能行”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中心要素。在交通这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现代化对应用人才急切需求的背景下要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保证两者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说来需要既游刃有余的教授理论知识,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双能型”教师团队。

(三)搭建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进入实际工程的一个转换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转化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社会的适应性,学生看到不足之后,回到学校再努力的钻研,使自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习基地是学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应加大校企合作,积极开拓和建设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一个有机系统,需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系统的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通过平台建设和配套措施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收获更多,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总之,通过这几年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不但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其它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的提高。

作者:杨萃娜 王国军 单位:新乡学院

上一篇:适应性环境工程论文 下一篇:标志标线设计交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