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2-06-08 11:57:0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美的人性,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情趣 语言 结构 意境 人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15-02

作者简介:生长广(1972―),江苏宝应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扬州市宝应实验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且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我们知道,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日月星辰、昼夜晨昏、江河湖海、花鸟虫草、人情世态、真善美丑,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美的人性,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一、吟诵品味――欣赏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语言的结晶,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的特点,还富有音乐美和意蕴美。

如《冰心诗四首》,四首诗形式大致整齐,不过分追求韵律,语言清新自然又意境深远,格调柔和亲切,如心中絮语,像穿涧山泉,似抒情小曲,令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回味隽永。像《嫩绿的芽儿》中用“嫩绿”“淡白”“深红”,抓住色彩特征,分别对果树的芽、花、果进行了描述,既形象表述了果树由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又准确地修饰了各自的中心词“芽儿”“ 花儿”“果儿”,使诗的内容既有活力,又有朝气,让人耳目一新。再加上采用“……和青年说……”这一间接反复的格式,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所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吟诵品味,就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音乐美。再像《纸船》中“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中的“一只一只”叠用,简洁地突出了纸船的数量,更表达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所以笔者也通过吟诵品味的方法,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其语言的意蕴之美。

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根据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吟诵品味语言的不同美质。如:诗歌,侧重于吟诵品味其语言的凝练之美;散文,侧重于吟诵品味其语言的朴素、绮丽之美;小说,侧重于吟诵品味其描写环境时语言的精致之美,描写人物心理时语言的细腻之美;均能使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境,耳醉其言”的美感效果。

二、遵路识真――欣赏结构美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就是文章的结构,它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写略写、层次段落、线索安排等因素。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文章特有的、神妙动人的结构美。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美感、发展学生的思维颇有裨益,而且对爱好写作的学生来说,必然会迁移到写作中,成为善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情思清楚、环环紧扣的审美表达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结构美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如学习《过零丁洋》一诗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一绝世佳联。通过师生共同赏析,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这两个颇有感彩的地名来巧妙成对,从中渗透自己的忧虑不安之情:惶恐滩是作者曾经兵败的地方,零丁洋又是如今身俘后被押经过的地方,作者触景生情――惶恐滩是自己当时最惶恐、最不安的地方,零丁洋是自己感到最孤苦零丁(同“伶仃”)的地方。地名与心境的巧合使作者生发如此巧联,成为千古绝唱。学生更感到,作者没有如此亲身的经历和出众的艺术才华是很难写出这样出色的对联来的。学生赏读后,深受美联的感染,课外自主阅读对联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读书笔记本上写起对联来,学生间还掀起了对句热。

三、铺桥搭路――欣赏意境美

所谓“意”,是指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境”,是形象思维构织的图景。两者交融和谐,构成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探寻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春》,给读者诗一般的意境美。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其中的形象美、绘画美、情态美、音乐美。这些在文本中俯拾皆是,像该散文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他独具慧眼,巧用比喻,将春色这一无形、无声的“空灵之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象征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比作是“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生发爱慕之心;比成是“健壮的青年”,让人感到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信心与力量;从而使春天变成了充满“新”“美”“力”的有形、有声、有情、有神的“生灵之物”,同时还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和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还有像该诗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到趟儿。”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热闹场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既一一与上句的桃树、杏村、梨树的顺序照应,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五彩缤纷;花下还有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着,地上还有“野花遍地”“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让人感到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引人喜爱。整个一段,色与味、实与虚、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勒出一幅春花竞放、活力无限的春花图。

四、剖析渲染――欣赏人性美

文学作品总是运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意的。编入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人物的作品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遴选出来的,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导向性和熏陶性。通过学习,对学生优秀思想品格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笔者充分利用这些人物形象,对学生加以人性美的熏陶。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将,他把整个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极好榜样。所以,笔者在教学《一面》一课时,紧紧抓住通过人物外貌来表现人物思想的写作特点来渗透品德教育:“作者不避重复,由远及近,由粗到细对鲁迅先生作了三次肖像描写,为的是抓住鲁迅先生的一个什么特点,这个外貌特征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赏析,感受到: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鲁迅先生的特点――“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从而突出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学生深受感染,纷纷表示在学习中也要发扬这种顽强拼搏的意志与精神。

当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按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规律编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其他课程的美育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文心雕龙·谐隐》新论 下一篇:社会大众对存疑异读词的读音倾向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