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知识传授的几个“结合”

时间:2022-06-08 10:02:04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知识传授的几个“结合”

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也注重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的训练与养成,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但下课后问学生学了些什么,学生却不知所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得很好、表现得很棒,却总是考不出高分。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的课堂教学淡化了知识的传授,以致学生“缺钙”。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下“结合”。

一、知识传授与基本观点的提炼相结合

历史与社会学科从其性质和内容上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三种观念:准确的时空观,即能对事物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再现事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顺序,并建立起时间与空间的有机联系;和谐的人地观,即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树立起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科学的历史观,即能了解人类文明的传承(时间)与扩散(空间),认识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如在学习有关长征的知识时,全班一起朗读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朗读这首诗,学生不但能领略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同时借助形象思维,可深刻地记住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识点。

二、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在教师有限的教育下得到尽可能的成长和发展?这在本质上似乎回归到了“鱼”与“渔”的关系。“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同样,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教其“然”,不如教其“所以然”。“教学的本质在于养成能力,形成习惯,且使学生终身受用之。”学生的可塑性是相当强的,只要加以正确的指引和适当的训练,他们就可以掌握良好的知识,获取技能,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展。

“小老师”,即课堂上由学生当教师,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这一形式主要针对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如教学“世界大家庭”部分,笔者课前布置: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国家,介绍该国的国情,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国歌、国旗、人种及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参加的国际组织等。正式上课时,小组派出代表上台讲解,笔者对每一小组的表现做小结。“小老师”活动既让学生体会了当教师的滋味,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对提高学生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的能力有较大好处。

三、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的激发相结合

心理学认为,知识传授是情感态度的前提。而价值观则是知识被内化上升为信念而形成的,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学生难以形成相应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标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在情感上、心理上与相应的事件、人物等产生共鸣,触发内心的独特体悟,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义务:在规则中履行”时,笔者说:“父母对子女有奉献爱心和无悔付出的义务,但是子女同样也有对父母的义务,请大家阅读《背起爸爸上学》内容简介。”随后又详细讲了几个类似的感人故事,再让学生回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故事情节的感染中,学生产生了感恩心理,一个学生回答说:“在学校我们有享受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权利,同时我们应该有尊敬和感谢老师的义务。”

四、知识传授与知识形成的认知相结合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调查、探究,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我们都是当家人”时,笔者具体强调在社会大家庭中当家作主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中了500万,你有什么要履行的义务?并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履行这项义务?不履行义务会怎样?”学生回答:“我要完成上交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中500万,首先要上交100万个人所得税,余下的400万我才能有权利得到,因为我们依法纳税,国家才有资金举办彩票活动,如果我们都不纳税,国家没有资金来举办彩票活动,我就不可能有获得那400万奖金的权利了。”

综上,历史与社会课堂的知识传授,只有与基本观点的提炼相结合,与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与情感态度的激发相结合,与知识形成的认知相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实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下一篇:浅谈个性化的语文课与语文教师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