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汉族学生性发育状况分析

时间:2022-06-08 07:18:50

广州市汉族学生性发育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学生性发育现状,为制定健康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州市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点校学生为样本,随机整群抽取中小学生4 320名,采用询问法进行调查,用半数年龄概率单位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 广州市汉族男生首次遗精的半数年龄为14岁,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半数年龄为12.39岁;城市学生的性发育年龄早于乡村学生;与2000年比较,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年龄无明显变化,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发生年龄提前了0.11岁,乡村女生提前了0.54岁。

结论 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年龄趋于稳定,女生月经初潮发生年龄呈提前趋势,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建议青春期性教育的学龄段应前移。

【关键词】 性发育;月经初潮;遗精;学生;汉族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24-02

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广州市于2005年9-11月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在体调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性发育状况进行了询问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沿用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点校,由广州市城区3所中学、3所小学组成城市学生样本,由从化市的3所中学和3所小学组成乡村学生样本。再以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测试样本。调查询问对象分别为9~18岁女生和11~18岁男生。分城男、城女、乡男、乡女4类,每岁为1组,每组样本量为120人,总样本量为36个年龄组,共4 320人。

1.2 方法 采用询问法询问学生的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情况。由女性医师询问月经初潮,男性医师询问首次遗精。只询问“已”或“未”,不询问具体日期。“已”记录为1,“未”记录为0,不能回答时填“9”。

1.3 统计分析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查验收细则》要求,调查结果采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录入软件,录入时采取双录入法,并计算各年龄组的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的已发生人数和发生率,采用半数年龄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首次遗精半数年龄和月经初潮半数年龄,并计算出95%允许区间和95%可信限。

2 结果

2.1 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年龄 2005年广州市汉族男生首次遗精的半数年龄为14.00岁,城市男生为13.88岁,乡村男生为13.99岁,总体上城市男生的首次遗精半数年龄比乡村男生早0.11岁(P

2.2 女生月经初潮发生年龄 2005年广州市汉族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半数年龄为12.39岁,城市女生为12.22岁,乡村女生为12.51岁,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比乡村女生早0.29岁(P

2.3 男生首次遗精与女生月经初潮的年龄差异 城市男生首次遗精半数年龄比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晚1.66岁;乡村男生首次遗精半数年龄比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晚1.48岁。

2.4 与往年资料的比较 见图3,4。与1985年资料比较,2005年广州市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的半数年龄比1985年提前了0.29岁,乡村女生提前了1.29岁[1]。乡村女生的变化比较明显。

与2000年资料比较,2005年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发生的半数年龄均推迟了0.05岁;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的半数年龄比2000年提早了0.11岁,乡村女生提早了0.54岁[2]。男生的性发育趋于稳定,女生的性发育年龄仍在继续提前,乡村女生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另外,1985年城乡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的半数年龄之差为1.35岁,2000年相差0.72岁,2005年城乡差别缩小至0.29岁。1991年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半数年龄有较大的差异,到2000年以及本次调查城乡差异已经不明显。可见广州本市城乡学生性发育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3 讨论

女性的月经初潮和男性的首次遗精均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对青少年的性发育状况进行监测,对研究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制定健康教育政策,适时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男生首次遗精年龄尚无出现提前的倾向,而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则出现明显的提前趋势,这方面国内外均有类似的研究报告,一般认为这种现象与社会环境和营养有密切关系[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汉族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出现提前趋势,其中乡村女生提前的幅度比较大,而14岁以上的乡村男生首次遗精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这些现象均反映广州市农村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都市化进程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结合对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分析,农村学生性发育的提前与其身体形态发育的生长加速现象是相吻合的。

针对广州市青少年学生性发育提前的状况,有必要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学龄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建议将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学龄段提前至小学四年级(9~10岁)开始为宜。

4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成果报告.1986.

[2] 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组,编.200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2002.

[3]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6-121.

(收稿日期:2010-04-18)

上一篇: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成分发育特点探讨 下一篇: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