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

时间:2022-06-08 09:28:52

浅探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

学生参与主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1.2 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是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

老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和谐的语言环境外,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让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真实地交流,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加强友谊与合作,以期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1.3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培养协作精神

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多半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而这些活动多半又是真实或半真实的交谈,按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或回答,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到活动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一改以往“学”的被动训练,全员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活力。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好胜心与求知欲。另外,学生参与主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共同的对生活、社会活动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品质。

1.4 真正地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

学生学的轻松、有兴趣,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能从繁忙、劳累的“独角戏”中解放出来。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实践过程。同时在学校的“评教评学”活动中既能获得学生的拥戴,也能获得领导、同行的赞同。

2.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措施

2.1 解决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现代语言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扩大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参与性,并主张把单一的、由教师严格控制的大班活动和齐声操练逐步变为减少教师控制的、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和个别交谈。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讲解员(demonstrater)、领操员(controller)、组织者(organizer, manager)、监控者(superviser)、助手(helper)及评价者(assesser)要及时转换,担当好每一个角色。

那么如何担当好这些角色?首先要牢固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关心学生怎样学、学到了什么没有,而不是怎样教,教什么。第二,随不同的教学步骤、任务转换角色。比如在“介绍”时是讲解员或示范表演者;在“操练”时是领操员、组织者;在“练习”时,是组织者、监控者或帮助者。第三,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变换不同角色;变讲台上的“固定”岗位全班来回走动的流动岗位。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活动多采用小组活动,教师在班里来回走动、巡视,时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作好学生的帮手。

2.2 创设真实的活动语境

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应尽力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在语境中操练和运用语言,在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受苦。在创设真实的活动语境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图片或实物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开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可用生动的比喻、风趣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形象的教具、丰富多彩的课件内容让学生轻松地度过每一堂英语课。另外,指导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唱英语歌曲等活动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在这些创设的活动语境里感到成功和自豪,确立信心,克服心理挫折,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Dream homes( Unit 1 7B) Comic strip后,一般教师只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Eddie 和Hobo。而我不仅停留于此,创设了手口并用的任务性活动,即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先画出自己的Dream home,然后组内述说,再由组内推选代表到前面向全班学生作报告。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思维,使其“身临其境”、积极参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胆量。一堂课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如何解决学生主体参与性活动中的“意外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提倡,没有真正完全地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自导自演”的现象还是常见。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会出现“意外”。

进行分组、独立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很多、很大优点,但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声音嘈杂、秩序“混乱”;分组活动时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教师无法个别发现及纠正等等。因此教师应当统筹安排,让学生明确任务和要求。活动的开始应当“起点要低”,但要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互相帮助。教师要严密监控活动的动向及学生的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第二个“意外”是教师给同学们一些活动语境或问题,要求学生“主体性参与”,若是学生跟上了老师的思路,所做的就是老师所设计的结果则罢了;若和老师的预想不一致或分歧很大呢?那么,教师往往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原则下,“尽情施展'教育机智',让学生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完全接受了教师的见解,全体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让一切都在教师预设的“正确”的轨道上行驶。这样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至多是“教学生学”,没有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也没有体现教学作为一种“互教互学”过程的互动性意识。教学也不是只完成“预成性”任务、教完所备课的内容,“还要促进'生成性'知识的产生并学习之”。

要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鼓励、表扬学生的参与,肯定他们的成绩;激励其不断进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让其'惭愧地低下了头',即便是学生的看法不正确。”

上一篇:论小学生语文课堂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生...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